作家簡媜責任完了 人生至樂 阮愛惠 |2013.10.19 語音朗讀 1850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二○一三年的三月某日,乍暖猶寒的暮春傍晚,作家簡媜帶著她剛出版的作品──《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來到住家附近的景美溪畔。圖/簡媜提供 二○一三年的三月某日,乍暖猶寒的暮春傍晚,作家簡媜帶著她剛出版的作品──《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來到住家附近的景美溪畔。 圖/簡媜提供 簡媜習慣先手寫文稿再打成電子檔,《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共用去十八枝筆及一大疊厚厚稿紙。 圖/簡媜提供 二○○八年簡媜(右四)為「南華文學獎」決審,除了她之外,那次的評審還有作家阿盛(右五)和廖玉蕙(左五)。圖/南華大學提供簡媜(中)曾經以「一桌菜便是一趟人生之旅」為主軸,寫出《吃朋友》一書,邀請廚師以八位朋友的人生故事為菜單,變出他們記憶最深刻的食物。圖/印刻提供 二○一三年的三月某日,乍暖猶寒的暮春傍晚,作家簡媜帶著她剛出版的作品──《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來到住家附近的景美溪畔。站在河堤邊,面對著潺潺水流,翻開書中第二九九頁「〈晚秋絮語〉─寫給晚年的自己」這篇,輕輕地朗誦出來……隨著書頁的翻動,字字句句迎著晚風飄送在暮色中,凝望銀閃閃的波光,簡媜好像也看見了,一個個和她一樣身心俱疲的人的內心…… 年過五十,還有對著溪水朗讀的浪漫,簡媜說,那早已不再是文學少女的情懷,而是去年秋天她對大自然許下的承諾。當時的她,在連續兩三年照顧家人及書寫的極度耗損下,身心俱疲,亟須尋求一個安慰,一個來自信仰、來自大自然的撫慰。於是她從案頭的稿紙堆抽身,來到河堤看晚霞,面對蒼茫的天,簡媜發願:若能順利地把書寫出來,我會再來河堤表達感謝!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後來順利出版了,這是年方五十二歲的簡媜的第二十本書作,也是她近幾年來,對於個人、家族及社會「老病死」課題所觀、所感、所思的結晶。 人間相逢好感恩 這本書可說是簡媜書寫生涯的新里程碑,歷時五年籌備和釀,終以二十六萬餘言完結。 書寫過程,簡媜經歷了種種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和難以理解的事件,包括送走了四位親人、十一位認識的長輩辭世、六位熟朋友罹患重病……這些人提供了她修習「生死學分」和「疾病筆記」的第一手材料,卻也讓她在日常勞務及伏案書寫中疲於奔命,簡媜形容自己如居三界火宅,難有片刻安穩平靜。 她說:「人生的難或易,就在火宅的現場所看到事項,無一不是要求你去承擔。但難就難在『為什麼我要承擔?』當你能找到『為什麼是我』的圓滿答案時,往下的路就比較好走了。」 因為懂得承擔、樂於承擔,簡媜從早年的文學青年到職場精英,以至於後來全心投入家庭,為人妻、人母,到近年來擔任侍病送終的媳婦、孫女等,每一種角色她都詮釋得用心盡力,深得三昧。這些角色的歷練,建構她完整的人生經歷,也提供文學寫作的題材。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亦是她面對無可推卸的責任時,從人生現場直接拓印下來的實錄。簡媜在序文最後這樣寫著:「…昔時的青春悲愁如此純潔,都是真的,今日於沼澤叢林搏鬥這般認分誠懇,也都是真的。『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且不排除遍體鱗傷。』這是我的感悟。 但願你們闔上書的時候,心生喜悅,如我寫完這本書的心情:相逢在人間,無比讚嘆,一切感恩。」 書寫高齡社會現況 台灣在一九九三年時即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在二○一八年,老人的人口比例將超過百分之十四,亦即每一百個人中,有超過十四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進入「高齡社會」。 老人的安養和照護,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面對及承擔的功課,但現代人所知所學卻那麼欠缺。簡媜說,人們花很多時間去作「生」的鍛鍊和準備,卻很少去思考「老病死」的相關議題,因為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害怕,整個社會也用「集體鴕鳥」的心態來漠視它。 「幸運的是,我三十多歲時頭髮就變白,造化給我一個恩賜,讓我比同齡的人提早面對老化的問題。我從曾經憤怒到完全接受,過程中不斷練習,我從別人眼中看見他人對我的哀憫垂憐、從鏡中看見自己的老;從三十多歲開始,我試圖清除心理『怕老』的障礙,作了長年的準備。」她說。 此外,簡媜也從活了一百歲的阿嬤身上,看到漫長的老化過程。「阿嬤和我們的感情很深刻,我們寶貝她都來不及,卻也在她步入九十歲後,看到長壽帶給她的折磨。那種折磨,即使像我們這麼穩固的親情基礎,都幾度面臨顛覆和衝突,別人的家更不用講了。」她說。 為承擔者而書寫 未來,四、五十歲以上的一代,將面臨高齡化社會的重擔,政府也未及訂出因應政策及建設,主要還是靠親情關係來承擔,因此衍生許多「屋簷下的戰爭」。 簡媜從一踏入婚姻,就意識到公婆老化後的照顧責任,「如果一個家庭中,有一個人預先想到父母老化的問題,且決心擔這個擔子,那這個家庭的情況是比較好的,其他家人應該感謝這個人。」她說。 然而,不管有沒有人先設想到,家中長者的老與病,是必然且無可抗拒的,當狀況來臨,作子女的有兩種選擇:一個是逃,一個是承擔。簡媜說:「《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這本書,是為承擔的人而寫的。如果我的讀者,從字裡行間,讀到被理解、被安慰,就是我最大的喜悅。」 因為有這樣的心念,有別於過去的不喜曝光,隨著書籍上市後引發的一波波回響,簡媜也隨緣接受各單位的演講及座談邀約,和讀者作現場交流。有一位看起來像資深公務員的中年女士,很靦腆地上前對她說:「您書裡寫的內容,我現在正在經歷。」簡媜抬頭看她──兩個掛著眼淚的熊貓眼,簡媜對她說:「妳要保重!」一切盡在不言中。 勞務修練 讓我不一樣 回首二十八年的寫作生涯,支持簡媜在人生任何情境仍書寫不輟的,除了對文學的愛,就是她的「信仰」。她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所信、有所仰、有所依循。文學的書寫不是為了累積個人的名聲和財富,而是我擁有的歷練,恰好可以把我的天賦發揮出來。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和我的讀者之間,產生一種良善的交流,以及心靈上的互相鼓舞,帶我們往更美好的方向去。」 至於宗教上的信仰,「我偏向佛教信仰,但不是定義上的佛教徒,而是把佛理內化為自我期許。」簡媜說:「我對於自己這一生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有嚮往的。有一天,輪到我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回想這一生,希望毫無虧欠。那個時刻,對我而言,將是無比喜悅的,所謂的極樂世界,應該就是在這一剎那顯現的吧!」 而抵達「毫無虧欠」的人生終點前,過程就是一個又一個責任的承擔。簡媜說:「人生值得活的片刻很少,但那些難得的片刻,就把我們苦苦留下來了。因為我們的善良和純潔、我們對神聖的嚮往,使我們能在留下來的過程中,挑起某些責任。」 文學如心靈小屋 真實生活裡的承擔,表面上看來,無非是眾多勞務的堆積,簡媜的體會是:「我們必須從世間勞務當中,開發出我們其他方面的可能;表面上看來是辛苦的『勞改』,焉不知,背後是一種提煉,長時間之後,會留下珍貴的結晶。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這些勞務的背後,是幫助我變得不一樣的可能性。」每一次寫書的過程,亦是簡媜從日復一日的勞務之中,奮力撥出片段的時間,接縫補綴出來的。 作為全職家庭主婦,寫書期間,她清晨五時即起,書寫到六點多暫停,為家人作完早餐,家務忙到八點左右,再續寫到十點。然後,她出門買菜、赴婆婆家探視,聆聽婆婆話家常到中午,之後辦一些不得不辦的瑣事、探望母親及其他家人、準備晚餐、做便當;和丈夫、兒子相處…… 從「宛如生死礦坑裡的礦工,日日忙得伸手不見五指」(簡媜語)的生活處境中,她堅持的伏案書寫,雖直接耗損了大量精神體力,卻也讓她能透過墨水筆的篙、稿紙的舟,擺渡到心靈的化外之地,在心靈小屋裡,得到暫時的寧靜與休息。 書籍出版後,簡媜才稍感輕鬆,但她說這只是暫時的輕快,「火宅燒完一棟,還有兩三棟哩!」她笑說。無論如何,在她對著潺潺溪流朗讀的片刻,心裡想必是非常快樂。 話說「哀樂中年」,其實是哀多樂少,但責任完成之時當下的快樂,是人生的至樂。 前一篇文章 林榮國用雙手與土地對話 下一篇文章 林碧山 一趟巧克力生命之旅 熱門新聞 01【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2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3【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4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5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6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7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08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09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10俄 8.8 強震 海嘯淹沒小鎮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國權三代同心守護一畝田保留珍貴自然資產蘇慕容 有機 讓更多生命擁有幸福顏志文 人生勇於嘗試 樂在音樂布施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