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關將屆,又到了婚嫁或尾牙宴客的旺季,國人宴客為表現主人的誠意,通常會準備豐盛的料理,因此出現剩餘食物是常見的現象,日前有一分民調顯示近六成的民眾「絕對不會」打包宴會上的剩食,但仍有近四成的上班族會考慮打包剩食回家,尤其是鄉下地區更具人情味,有些主人甚至會特地多準備一些食物供親友打包。
最近大陸媒體也掀起一股探討「舌尖上的浪費」風潮,估計大陸一年在餐桌上浪費的食物價值,約合台幣九千四百億元,也相當於二億多人口一年的口糧,對照大陸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及數千萬城市貧困人口,備覺荒謬。據大陸餐館業者的觀察,會打包帶走剩食的消費者還不到百分之十五,因此,有一群人就發起「反剩宴」的「光盤活動」。
雖然有不少台灣人對「菜尾」情有所鍾,但國人浪費食物的情形也很嚴重。據環保署的統計,民國九十九年我國廚餘產量平均每人為一百二十一公斤,比歐美國家的均值高出約一成,較之東亞、東南亞的每人六至十一公斤更高出十餘倍。餐飲界傳奇人物阿基師多次在公開場合訓斥年輕廚師浪費食材的現象,凸顯出我國在「食育」上的欠缺。另據估計,台灣每年浪費的食物量,可供二十六萬低收入戶食用二十年。
事實上,食物浪費並不僅限於餐桌上的剩食,超過一半的食材還未到達餐桌前就被丟棄了,有些是生產過剩或「賣相」不佳,縱使新鮮度和營養價值都未減損,在產地就被棄置在農地上任其腐爛,有些是在包裝的過程中因破損或外觀不好而被摘除丟棄,有些雖擺上市場的貨架,卻因超過保鮮期而被下架;連已被買回家的食材,根據英國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畫和美國農業部估計數值,約四分之一未被食用。
這些沒有機會被食用的食材,其生命周期從播種、生產開始,運輸、貯存到成為垃圾產生甲烷,卻都消耗了能源並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研究指出,英、美兩國每年所丟棄的食材,相當於八百三十萬公頃農地的產量。
換句話說,如果人們能減少食材的浪費,就能減緩熱帶雨林的破壞,或是可以紓解糧食不足地區,讓饑民不致於挨餓。
近年來,因氣象異常,糧食產量減少而糧價高漲,但富裕國家的食物浪費情形並未稍減。一些精緻化的食材或飲食習慣,更增添環境的壓力,尤其是畜牧產品的耗能和溫室氣體產量約占所有食材的一半,但其所提供的熱量卻只占所有食材的五分之一,因此,改變飲食習慣、稍減口腹之慾,也是挽救地球暖化的重要方法。
鼓勵吃光盤中飧、或將剩食打包帶走,固然是珍惜食物的表現;但最重要的還是備菜要適量,不管是外食點菜或在家烹煮,都要適量。縱使不為荷包豐扁著想,也要考慮到地球的永續。尤其台灣的糧食自給率,若以熱量來計算尚不足三分之一,根本沒有揮霍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