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聰(阿聰}圖/ 記者楊慧玉
從科技新貴轉換跑道、投身有機農業的黃仕聰(阿聰/上圖),在全台多處農村輾轉漂泊四年之後,三年前選擇落腳南澳。自嘲是正港「漂鳥」的他,前幾年不只從零開始,而是幾乎年年歸零。但這樣的試煉非但沒把阿聰嚇跑,他反而還往比有機更困難的栽培方式──「秀明自然農法」去鑽研。
憑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憨膽,以及實踐信念的堅持,「阿聰自然田」終於在南澳開花結果了。
阿聰並非農家子弟,家中亦無田地,但他始終嚮往自然;除了推動關注島內的環境議題、環保事務,更毅然投身其中。而採秀明自然農法的田地,猶如他自我實現的道場,儘管農耕的知識得重頭學起、融入在地困難重重、與人理念有所扞格,但阿聰都當作是修行的一部分。
「阿聰自然田」裡主要作物有稻米、黃豆、黑豆、小麥、甘蔗等,稻米中尤以台灣原生種「秈米」最為特殊。既是原生種,便特別適合本土環境栽培;而「秈米」若化肥過多反而會倒伏的特性,以秀明自然農法栽培恰能解決,這也是阿聰對它情有獨鍾的原因。
秀明自然農法,強調不以外力加速、改變生態的平衡,因此,除了和有機栽培一樣不用農藥、化肥之外,連有機肥、生物防治也不用,如道家所倡議的「無為」、「師法自然」,一切靜待土地自然而然地恢復生機,達到平衡。
正因為如此,其田間「管理」更難掌控,極為費工;而人手不足的他,也衍生出「換工」──以餐宿代酬的勞務模式。對換工者來說,能藉此體驗農事,既新鮮又有趣;對阿聰而言,多了人力,也能讓換工者真實體會自然。
由信念出發,阿聰所關心的不僅限於田地,他也在鄰近學校幫孩子上課,希望能深耕環境教育。除此之外,因「蘇花改」興建,南澳不當的拓墾恐有影響環境之虞,阿聰也密切觀察、奔走。
以往,總為某區域在地人發聲;如今,成為南澳的在地人的阿聰,要為自己生存的環境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