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差別源自父權文化,曹恂芳期待改善「同工不同酬」現象,切莫主觀認定女性進取性不如男性。圖/記者李碧華
巾幗不讓鬚眉已成時下職場新象,軟性的文藝、時尚與服務業「太陰當道」外,科技與工程等重男輕女行業也灘頭難保,擠進許多女性豪傑。女強人漸多,地位與薪資有和男性平起平坐嗎?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與事業發展相若的男性相較,女領導階層一生的薪資收入少了將近五十萬英鎊,約兩千三百萬台幣,一般小職員差距就更遠了。造成「一生收入差距」的高峰期是在女性進入三十歲輕熟女時。
報導指出,初入社會二十啷噹歲時,男女年薪大致相同,平均約兩萬三千英鎊。 不過,年紀愈大,薪資差距就愈大,許多女主管為了生小孩短暫中斷職業生涯後,不公平待遇已成事實。報導指出,年終發獎金,女主管也較可能屈就下風,更易在裁員潮中受難而遭到解雇,即使真的分到紅利,得到的獎金通常也「委屈」的只有職位相若的男主管一半。英國多位專家因此聲援說,這樣的薪資差距根本沒道理,而且這種性別上的薪資差距「令人不安」,英國企業在提拔女員工上「非常失敗」。
針對性別待遇差異,民主大國美國也首當其衝。聯邦最高法院去年駁回沃爾瑪一百五十萬名女性員工以集體控告僱主性別歧視的新聞餘波盪漾,求償數十億美元的訴訟已失敗,讓員工未來向大財團提出集體訴訟的難度大增,員工群起抗議說,「公司內每一女性都成了共同歧視下的受害者」。
再看台灣女性,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發現,近五年處境不如美國、歐洲和香港,和新加坡相近,略勝韓國、日本。全球兩性薪資以美國最接近,女性薪資為男性的百分之九十五,歐洲國家女性薪資占男性比率多在八成左右,韓、日兩國則約六成五。
作家劉達松分析,女性受雇者所集中的職業仍在護士、秘書、教師或具輔助特質的範圍內,企業家、醫生、工程師、科學研究者、政府官員和技術工人等這些需要判斷和分析能力,有時也擔任靠強健體魄的勞動型職業,往往被視為只有男性才能勝任。
劉達松說,女性在基層服務,社會聲望偏低,缺乏升遷機會,也不容易靠跳槽而改善。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服務業女性薪資僅達男性的百分之四十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為百分之五十九,製造業為百分之六十六,陽盛陰衰的水電燃氣業女性薪資則達百分之七十二,普遍都低於平均值,「性別職業隔離現象無疑根源於傳統價值,活化性別角色和勞動市場的透明化、效率化及限制鬆綁,才是調整女性就業薪資合理化的前置作業。」
女主內是刻板印象,帶小孩也可以兼顧工作,「只要意願堅定,女性潛力不可輕忽。」但反過來講,倘若勞動市場失靈,只當女性是弱勢而一昧補貼,不僅資源錯置,也會更扭曲勞動市場的價格機制。
男女收入比一比
部門平均月薪比例
非農業部門女性為3萬6854元,男性為4萬8255元 女性為男性的76%。
醫療保健及
社會福利服務業女性4萬2915元,男性9萬3216元。
女性為男性的46%,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女性4萬7815元,男性5萬4154元。女性為男性的88%
重勞動業
女性3萬6710元,男性5萬3150元。製造業女性為男性的66%,水電燃氣業為男性的72%,營造業則是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