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圖/123RF
文/李明憲
我是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也是「台灣粉紅T恤反霸凌運動」發起人。我任教於國立大學多年,擁有健康教育博士與中醫博士學歷,最看不得校園及職場霸凌事件的發生。
可惜的是,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好像就免不了發生恃強凌弱、甩鍋推委之事,於是近幾年,我寫了幾本關於「預防」職場霸凌的電子書,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從隨手閱讀中,學習如何機智的運用比較沒有後遺症的應對方式,在職場中懂得自保,避免令人遺憾的事再度發生。
霸凌事件正逐年攀升
去年底,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工程師在臉書控訴長期遭主管言語霸凌,被罵「廢物」、「豬腦袋」,最終離職求助。貼文引發上萬次轉發。2022年,台北某廣告公司的設計師不堪長期孤立與羞辱,最終選擇結束生命。
勞動部統計顯示,職場霸凌申訴案件逐年攀升,但能走到法律程序的不到一成,因為多數人選擇沉默,加上台灣並沒有制定關於處理霸凌的法令,只能引用其他法律尋求「公道」,而司法處理過程曠日廢時,遲來的正義也不再是正義了。
一、討好形成了自我綁架
周五下午,小周正準備關機,一位同事突然請他「幫個小忙」處理簡報。那一秒間,他腦中閃過「拒絕」的連鎖災難,包括被貼上難溝通、不合群的標籤。於是他擠出笑容:「好,沒問題。」周末被迫加班。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隱形霸凌:制度默許、文化助長,而「好人」成了燃料。
二、姑息施的肥養出雜草
我曾在市民農園種番茄,誤以為「多施肥」等於「多收成」,結果雜草長得比番茄還旺。專家說,這叫「肥傷」,過多養分毒害了作物,卻讓雜草茁壯。這正是職場現象的縮影:人們的過度包容、過度幫忙、過度韌性,就像那包肥料。適度是潤滑劑,過量便成了毒。當無限地讓步,整個環境便默許「誰會吵、誰就贏」。
三、不是太弱是機器壞了
許多職場就像一台故障的販賣機,誠實投入卻沒回報,反而讓拍桌子、越級報告的人拿走兩瓶飲料。努力、禮貌、謙讓並非無效,而是錯誤的系統在獎勵錯誤行為。因此,請別再自我檢討。被欺凌者的疲憊,也許不是因為不夠強,而是人的正直在錯誤的生態裡無法兌現價值。
四、會議室裡的無聲暴力
某行銷專員花兩周準備提案,在會議上被一句「這種東西實習生都能做」羞辱;主管滑手機、無人制止。品牌經理的創意被資深同事搶功,還被反手定義為「沒經驗」。這種打斷、邀功、職場PUA之所以橫行,是因為多數會議缺乏規則。在權力真空中,聲音最大的人自然成為主角。
五、系統升級取代改變人
坊間職場書多半教人「變強」或強化所謂的的情商,但我寫的電子書《巧推職場九種毒人解方》,卻採取相反更有效的策略──努力改變滋養毒人的環境,才能有效化解危機。
六、主管是急救箱和復健師
當員工反映被霸凌時,主管的角色是「急診醫師」,而非「法官」或「治療師」。我見過太多主管衝動對質,讓受害者陷入更深恐懼。
七、別治病,請改變生態
回到上面提過的小周例子,他若懂「延遲回應」技巧,會說:「我需要確認時程,稍後回覆你。」若無法幫忙,也可說:「目前工作量已滿,但我可分享參考資料供你參考。」這不冷酷,而是專業。拒絕不是敵意,而是教育,教育同事理解尊重與界線,也教育整個系統重新定義「合作」。
八、個體防毒到文化免疫
基層員工不需要變成強人,也不必精通心理學。只要每天選出一種毒人類型、練習3次對話,你就能看到改變。當你建立了新的界線與規則,系統便會開始自我修復。文化的改變不是靠情緒對抗,而是靠制度重構。
結論
不要再試圖拯救一株有毒植物,而是學會管理整座花園。
健康的土壤會讓雜草無法橫行;公平的陽光會讓每一株番茄自然茁壯。
這場寧靜的革命,不靠怒吼與自憐,而是從開始建立界線、修復制度、設計文化的那一刻啟動。
作者簡介
李明憲,國立大學教授、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台灣粉紅T恤反霸凌運動」發起人。擅長從大腦科學與心理學視角剖析人際互動的深層動態。著有《一句話使人變心》、《巧推與行為改變》等暢銷書,新作《巧推職場九種毒人解方》為台灣職場族群提供最實用的防毒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