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文化中心 昇華為藝術 有很大的跨度

李碧華 |2018.02.12
2137觀看次
字級
台中文化中心座落在國立台灣美術館與經國園道的藝文場域中,由企業家何永創辦的文英基金會所捐建,是台灣第一個文化活動機構。 圖/劉作泥
尋 圖/劉作泥
武大郎 圖/劉作泥

文/記者李碧華

台中文化中心座落在國立台灣美術館與經國園道的藝文場域中,由企業家何永創辦的文英基金會所捐建,是台灣第一個文化活動機構。地上樓層為文化傳承的採編室、閱覽室、陳列室、展覽室,地下樓層則有與民眾互動的演講廳、文獻室、音樂舞蹈教室、視聽放映室等,規畫極為豐盛完整,十分便民。

大墩藝廊1到3樓相通,迴廊曲折,寬敞大廳可容納300件大型作品,劉作泥的展出即在此留下印記。玩泥土燒陶藝,也繪出水墨奇景的多元創作名師劉作泥,驚世之作是陽明山花鐘外,其手塑陶燒技藝無人能出其右,在台中文化中心展出,1到3樓磅礡氣勢,是中台灣藝文盛事。

從三國誌諸葛亮「草人借箭」的故事得到啟迪,劉作泥用稻草和蘆葦為雕塑做內部支撐,以3個月的時間完成大型創作,塑好等陰乾,再燒製。他研究出燒大俑不能用饅頭窯,必須要用隧道窯,火候易控制。如何一體塑燒,如何一體成形捏塑得生動?如何燒窯時不變形,還有燒製的溫度、燒窯的時間要如何控制?看了展覽,就能知曉其不凡功力。

雕塑講堂

面祥心善人人歡迎

1.尋

這是一個「尋」字。一個字似乎單調乏味,作者將這個「尋」字創作成為一件耐人尋味與情愛的雕塑品,從一個字塑成一件作品,這些經驗卻是來自生活。藝術創作除了技術,還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敏銳的觀察力,都是學習藝術的起步。古人強調「功夫在詩外、厚積而薄發」原因就在此。但,生活畢竟不是藝術,要從生活裡昇華為藝術還有很大的跨度,藝術講求的是「搜妙創奇」,生活則是「先溫飽、後精緻」。

2.武大郎

潘金蓮嫁給賣燒餅的武大郎,一起在街市營生。「水滸傳」中知名的她,臉蛋俊俏,纏了一雙漂亮的小腳,因此又叫「金蓮」。潘金蓮在琴曲唱詩裡,將荳蔻年華迎到二八妙齡,一雙波光閃閃的杏眼,櫻桃似的小嘴,十分美麗。

3.蘇武牧羊

蘇武受父親的庇蔭在官府作官,漢武帝時,他奉命出使匈奴,後因漢武帝連年和匈奴有戰爭,因此雙方經常互派使臣窺探對方虛實,也時常互相拘留使臣,蘇武當時就是被匈奴扣留長達19年。

他以牧羊度日,雖備受威脅利誘勸降匈奴,但始終不肯投降於匈奴,千辛萬苦,其忠貞深受漢民景仰而萬古流芳。

佛心

有一孿生兄弟同時踏入社會工作,小兄弟總是比長兄受到敬重。為此,長兄去問一位道長,「我和我弟弟相貌一樣,學歷無異,為什麼弟弟比較受人親近,而我總是被冷落有距離?」道長回說:「恕我直言,你兄弟倆八成是品德厚薄不同,處事為人有異。」

一天,這兄長走在路上,莫名的被香蕉皮滑了一跤,氣頭上罵了一句,爬起身時,眼前憑空飄落下一張籤條,他拾起一看,上面的內容是:「天知佛識」(人在做天在看),「心孽由人」(做的是好事或壞是自己清楚),「靦腆受迎」(面祥心善人人歡迎,「雕琢佛心」(佛心是時間積累的)。

繪畫創奇

功夫在詩外

厚積而薄發

畫牛難

畫家林布蘭為貴族畫像時,貴族問說:「畫什麼最難畫?」「動物和人最難畫。」林布蘭說,「牛啦、馬啦、人啦,人人盡知。尤其是人,這是天天看得到接觸得到的,畫得像或不像很容易被看出來,自然不容易。」

水墨寫景

水墨寫景時,荒涼瘠貧的一隅製造出一種淒悲蒼涼露出的村像,可說是水墨中的一絕。這一絕中存在著筆力有氣,墨韻生趣,時見缺落的狼藉筆痕,淋漓如屋漏痕跡,筆墨功深則默趣叢生。

這種畫作大都是濃墨黝黑,虛實糾結,知白守黑,黑中含白,白中含黑。全幅畫作完成後,可說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似山,見水不似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影子

有一個熱愛大海的人,每天出海時,總是有一群海鷗跟著他的小船,在他的頭頂上嬉戲,最多有時百來隻。這些海鷗還會貼近水面與他嬉戲,圍著玩耍。

一天,出海時,但見水面上盡是海鷗盤旋的影子,卻不見一隻飛下來,不免悵然若失。

1970年,劉作泥看到日本出版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畫冊。原本平日只是捏小件泥偶、燒製,看到與真人真馬齊高大的秦俑,十分震撼:心想古人能,自己何不試試?於是開始蒐集所有俑的資料,研究大件陶塑,嘗試捏製、燒製的一切方法而精進。

「外方內圓」是文壇藝界對劉作泥的評價,寫字要在方格裡變化,和做人一樣要有規範,要懂得圓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