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青春 -- 阿富汗青年搖滾重生

戴定國 |2012.07.15
749觀看次
字級

奎森、帕德蘭這一對兄弟是重金屬樂團「陌生之境」的吉他手和鼓手,是不一樣的阿富汗青年。

當阿富汗國民軍跟隨美軍、北約部隊,與塔利班份子交戰,在壕溝裡躲子彈時,在喀布爾的搖滾樂學校,澳洲龐克吉他手畢爾德問台下觀眾,如果他們躺在壕溝裡奄奄一息,會想唱哪一首歌?

對「陌生之境」來說,答案是「爆炸後兩秒」,這首歌將收錄在他們的第一張唱片「二十四小時人生」裡。奎森說:「我們一直生活在可能下兩秒就要死去的恐懼中。」帕德蘭表示,如果人能克服恐懼,便能了解自己。

今年五月,阿富汗第一間搖滾學校「聲音中心」成立,學校裡,迴盪著重金屬搖滾樂。二○○三年美軍入侵後,阿富汗青少年在戰爭中目擊的死亡和殘暴,都靠這些強烈節拍宣洩。

搖滾樂學校位於一間名為「集合處」的小餐廳裡,象徵塔利班垮台後,社會和個人自由的回歸。多年來,北約軍隊帶入西方文化,在阿富汗播下搖滾樂種子。

帕德蘭和奎森流亡伊朗時,接觸到美國重金屬音樂,產生興趣;「童年飽受戰爭和暴力,重金屬音樂能幫助我們。演奏時,感到特別放鬆,因為生活累積太多的負面能量。」

喀布爾心理學家拉札比表示,重金屬搖滾樂的快節奏、侵略性,對那些已對暴力麻木的年輕人來說,極具吸引力。阿富汗年輕人選擇用重金屬表達自我,跟美國年輕士兵在面對越戰恐怖時,擁抱六○年代搖滾樂是同樣道理。

催生搖滾學校的是三個外國人,一個是來喀布爾教音樂的波士頓大提琴家雷札克,一個是澳洲龐克吉他手畢爾德,另一個是巴基斯坦難民札登。

學校約有二十名學生,「三年前,他們還只是害羞的小男孩。」畢爾德指出,這個國家最大問題之一,是人們沒辦法表達意見。只有在舞台上,或透過畫布。

畢爾德籌辦「搖滾喀布爾」音樂節,起初觀眾只有一成是阿富汗人,現在與外國人各占一半。但多數阿富汗人不了解他們在唱什麼,甚至誤解,貼上撒旦或反伊斯蘭標籤。在大多數國家,搖滾樂其實也不是主流;在阿富汗,他們更不敢期待被塔利班接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