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專題報導】在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實施後,仲介業者必須在完成所有權轉移登記三十日內,「以區段化、去除門牌、地號、建號、交易者識別化登錄成交案件實際資訊」。透明化的房價是否能抑制高漲的房價?又對於不動產市場會有何影響?即將施行的實價登錄政策對賦稅的態度保留,諸多揣測都將成為未來房市的不確定因子。
信義房屋企研室經理蘇啟榮指出,實價登錄是既定政策,是長此已往的,對於房市價格和成交量影響有限。他認為,交易價格透明的好處,在於買賣雙方處在資訊平等狀態,比較不會有買貴或賤賣的疑慮,也能加速成交,就長期而言,有助於房市常態化。
至於該政策最受爭議「登記物件以區段化顯示」的部分,是否為房價的透明化蒙上一層紗?能提供民眾判斷的資訊可信度有多高?則有待商榷。
蘇啟榮表示,事實上,目前在幾個品牌較大的房仲網站上,皆已有成交價格查詢。但若能由政府彙整揭露,一方面更為完整,一方面較具公信力,肯定是較有參考價值。只是按規定的區段化顯示以及中古屋從簽約、過戶到登錄,平均需要七周;而預售屋業者也傳可能以哄抬幾戶售價等方式製造假象,都將損其可信度。
蘇啟榮說,無論多完美的政策都可能有漏洞可鑽,政府在防堵之餘,最重要的是以供需平衡為準繩,而這也是房價漲跌的關鍵。若供需失衡,在買方市場時,眾人會注意的永遠是最低價;而在賣方市場時,最受矚目的則是屢屢創下的天價。
由於房屋賦稅複雜,儘管政府目前信誓旦旦表示實價登錄不會作為課稅標準,但有些學者接續提倡實價課徵,而市場亦有諸多揣測。蘇啟榮表示,稅制上的調整,才能真正做到公平,但要修改並非短期可達成,但基於臆測,有些原本就想賣的物件,可能在九月上路前釋出,以免夜長夢多;但長期來說,還是回歸市場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