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對現階段無力購買或受房價哄抬無法購屋的人而言,有沒有實質的助益?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政策發展組組長江尚書指出,制度代表的意義,主要在強調要給消費者一個「明確且對等的資訊」,但是否如此就能提高購屋的可能還有待商榷。此外,這項政策只是改革的第一步,聯盟正在關注後續的決策走向,畢竟稅制改革與社會住宅的推動,才能真正保障弱勢者居住方面的權益。
江尚書認為,「實價登錄」是「稅制改革」的暖身,政策是否有利消費者,要看後續的改革狀況,而聯盟的宗旨,除了與仲介商斡旋外,其次就是推動完善政策。過去仲商和業者的說詞比消費者還具有影響力,原因就在他們掌握了確切的資訊,實價登錄就可以讓房市交易更清晰,但這不表示房價、房市會正常,充其量只能讓消費者不受欺瞞。真正要讓房市合理化、公平化,稅制才是關鍵。
固然資訊透明了,江尚書卻表示,社會上還是存在很多無法購屋的人,只能透過租屋來生存,所以政府採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模式,以低於市場租金或免費出租給所得較低的家戶、特殊的弱勢才是最理想的結果。根據統計,台灣的弱勢人民數量約占全國總戶數百分之十六點五,現有社會住宅數量卻僅占住宅總量的百分之零點零八,另弱勢家庭對住宅的需求約三十三萬戶,空餘屋卻有一百五十六萬戶,因此應立即就現行租稅制度做檢討。
由於聯盟關心的是實價登錄後的改革,所以對制度之後的走向關注較多,發現走向不很明確,例如實價登錄要怎麼公布?多少號為單位?須知若差距太大,以一個區段為單位,就喪失房子個別、獨特的價值,那麼資訊再透明,依然不具參考價值,屆時也一定有只在檯面下、 不曝光的交易。聯盟強調,若要推行,可採他國做法,例如「提供查詢的資料,一定要是全面性的,不只單戶房屋資訊,所有面積都不能少,提供的資訊不該有限制。」江尚書認為,台灣制度學習要完善,不能東拼西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