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摩訶薩埵婆」,梵文為「mahâsattva」, 而「mahâ」譯為「大」,「sattva」為「菩薩」,因此「摩訶薩埵婆」意譯為「大菩薩」,而漢譯「摩訶薩埵婆」亦可簡言為「摩訶薩」。

〈大悲出相〉五現的菩薩聖像,無髮冠、化佛、瓔珞,創作者以簡潔的線條表現「讀經觀音」,並依此法像做為咒意之詮釋。從意境上說,菩薩手中經卷及專注俯視之情是「讀經觀音」在法雲坐上所示現的大悲容顏。
版刻左側題記為「此是菩薩種子自誦咒之本身也」,而清道光寶華堂藏板(版)的《大悲咒註像》以「此是觀音種子能使眾生獲解脫種」為註。
若依藏版註解內容與題記中的關係,我們不難發現,題記中「菩薩種子自誦咒」,有菩薩「觀」眾生「音」及「尋聲救苦」之意,同時也蘊含了密乘行者對種子字的觀修。
「種子」在梵語稱「bja」,若在密乘的觀修上則稱為「種字」或「種子字」,是諸佛菩薩真言中的梵字。其種字的來源大多是取本尊咒語中的頭、尾或中間字,主要用來表示本自具足的佛性,以及對於佛智的了達。
此外,種字也具有引生、攝持的意義,因此,種字具有「以一攝多」或「以多攝一」之意,用此表達出行者對於「知一法」即「了知一切法」的觀行,所以,種字的觀行也是密乘行者重要的觀修之一。
不過在禪宗裡,禪師對「種子」一意則無密乘行者對種字的嚴謹觀修,反而以「芥子」的意象展現「種子」在生命中的律動,就如同禪師在偈語所說的:「毫端湧出須彌盧,芥子吸竭滄溟水。」
偈語中的「須彌與芥子」,是禪師與學僧的一段對話。某日,學僧問禪師:「大悲千手眼,哪個是正眼?」
禪師說:「如無燈時,把得枕子作麼生?」
學僧言:「這個我也會。」
禪師繼問:「會什麼?」
學僧答言:「遍身是手眼!」
禪師答學僧;「只道得八成!」
後來學僧繼問:「如何是夜間背手摸枕子?」
禪師說:「通身是手眼!」
禪師與學僧的對話,不管是學僧的「遍身手眼」,還是禪師的「通身手眼」,原來「觀音」是毫端中的須彌,是芥子吸盡的滄水,是夜間背手摸的枕子。今夜,須彌芥子,手摸枕子,手到眼到,只有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