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學辦文件,看那矗立在縱貫公路上的輔仁大學增添了許多新校舍,學弟學妹們正走過我以前走過的大道、台階或碎石小路,深綠青苔上,彷彿有學長的留痕。
雖曾經顯赫一時,輔仁大學在大陸其實早已不復存在,它消失於一九五二年,我哇哇落地的那一年,因為中共採用蘇聯教育模式,對全國舊有高等學校進行全盤調整,清華從此由一所綜合性大學變為單純的工科大學;北大自此脫胎換骨,民間辦學成為絕響;教會大學輔仁大學也因此銷聲匿跡,時光匆匆而過,迄今已整整一甲子。
翻看兩岸教育史,與輔大一同消失的教會大學還有著名的燕京、聖約翰、金陵等,它們曾代表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尖水準,栽培無數人才。但隨著時代推移,畢業生已一一凋零。
我,是輔大在台復校的畢業生,回到母校辦文件的同時,對建校的開端,有一番尋根的暖意。
一九一二年,教廷教皇發出在華舉辦大學的諭令,以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英文、數學等科目建制院系,哲學系課程才有涉及信仰,學生與神父、修女之間其實「井水不犯河水」,四年大學生涯,許多學生連那些穿黑袍、白袍的外國人是誰都不認得。
早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輔仁大學以一副「閉門讀書」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一句流行於京城的順口溜是:「輔仁是個和尚廟,六根不淨莫報名」,即指其學風嚴進嚴出。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著名指揮家李德倫、文物大師朱家溍等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名人,即是嚴謹校風的產物。
所幸台灣有傳承,由美景與美女聯手締造出新的美譽。教堂的彩繪玻璃上,映照出同學美麗的容顏,尤其是下課後的林蔭前,青春的印記像老樹般扎進土裡,等我們這群畢業生回到母校,再尋往昔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