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推動環保並非偶然。
「 我最初觸碰環保問題,是當桃園縣長的時期。身為縣長,面對滿坑滿谷的垃圾,縣內竟沒有掩埋場及焚化爐,該如何去處理?當時因為政商掛勾,而讓『垃圾蟑螂』橫行,是政府不想根本解決垃圾問題,而不是技術上有困難。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真相,被迫知道環保問題的嚴重性。」她說。
接下來讓她張大眼睛凝視的地球災變是「九二一」。當時還在桃園縣長任內的她,在災後主動認養南投縣,協助復建工作,其成效還被內政部評鑑為第一名。當上副總統後,呂秀蓮前後共六十五次下鄉到災區,真正感受「天災地變」的可怕,也更知水土保持的重要。
二○○四年,敏督利颱風來襲,災後呂秀蓮坐直升機到災區視察,親眼見到南投信義鄉及台中山區被濫墾濫伐後「臭頭爛耳」的山林面相。「我的腦袋裡比其他人更早知道什麼叫『山河破碎』,當時就深深意識到水土保持、生態保育的重要,大地需要好好休養生息了!」
回來之後她發表了不少杜絕墾伐的相關言論,結果卻引發了某立委的誤解,以為她要剝奪原住民的土地權,還發動原住民到總統府前「出草」抗議。
兩年之後某個冬天,呂秀蓮接到武陵農場場長曹三元先生的電話,邀請她農曆年間到武陵農場一遊。她問了原由,才知道兩年前他聽到她的主張之後,就不在農場裡種植高麗菜及高山茶,而改種利於水土保持的櫻花樹了。後來她欣然應邀前往,看到滿山遍野的櫻花美景,深深感慨,同樣一席話,聽懂和聽不懂的結果,差別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