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她是為了幫自己的兩個孩子找伴,而開始從事相聲教學。這一教,為了讓孩子從相聲藝術中吸取最好的養分,教學寫段子、編相聲教材……忙得不可開交。
如今,她的焦慮感日增,每一回到大陸參加演出活動,見到當地孩子努力學習,擠破頭競爭,總讓她為台灣孩子擔憂不已,因為近幾年台灣傳統藝術、文化迅速流失,甚至國中小學校園裡普遍流行粗俗「三字經」,缺少文化底蘊。「每個孩子看起來都太單純快樂,單純與快樂固然是孩子應有權利,但若是單純到完全沒有警覺心,大環境也無法提供足夠養分,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就成了大問題。」她說,這讓她愈來愈不能放棄相聲教學。
自從台北曲藝團開闢「少兒練功房」,每周六上午是練功房的上課時間,常常有外縣市家長帶著孩子不遠千里,來到位於台北木柵忠順街巷內北曲的家,這是一棟老舊公寓裡、一間只能容納十幾人的地下室,年度徵選的孩子在這裡吸收相聲藝術的養分。教學中,孩子的單純令她感覺輕鬆;看到孩子有所成長,令她喜悅萬分,於是她四處鼓吹「少兒練功」的概念。
這位「相聲孩子王」並不藏私自己二十多年的相聲功力,總是傾全力教授,曾有學生家長說她能充分掌握每位孩子的獨特性,問她最想讓孩子從課程中學到什麼,她說,台灣的孩子個個是寶貝,缺少過去賣藝人「撂地」的膽識,在一處無人認識自己的地方,大膽的表現出自己的所學,這是舞台演出的基本功,也是訓練孩子表現自信的方式。
對於練功房的孩子,感情充沛的她到了掏心挖肺的地步,在〈放手!讓孩子起飛!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一文中她寫著:「我的學生上台演出,這可不是頭一遭,但是,把他們交到別個老師手裡,這可是第一次!為此,我緊張了兩個多月!也不知道緊張什麼?擔心他們會不會太皮了不受教,又擔心他們達不到參加公演的要求,怕他們受挫折,又怕他們自以為是得意忘形……唉呀!整一個婆婆媽媽的心態!簡直不像我啦!結果證明,我這是庸人自擾!原來這一切都會發生,都會經過,也唯有經過這些,才能成長、成熟!……幸好,這幾個孩子能知道好歹,不但沒打退堂鼓的,而且表現還不差……我雖然沒看到,卻聽說效果還不錯。沒人知道,我的心情,那個樂呀……比我自己上台都樂!……唉!神經病!」
相聲和語文密不可分,傳統相聲中不乏以語文為題的段目,為了這群寶貝,她不只用語文作相聲的素材,還積極地將相聲導入教育體系、用來強化語文教育。她結合自己的相聲專業與國小老師的教學經驗,和老師一起設計教案,經過實際操作、試教,再尋求民間熱中推動中華文化的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出版。這一切默默的努力,出發點還是擔心台灣孩子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