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均 化無形口語為有形教養

杜晴惠  |2011.10.29
888觀看次
字級

台上的葉怡均與台下的葉怡均,相去不遠。在九月公演的《藝曲趣教遊2─藝遊未盡》中,她說的是耳熟能詳的〈空城計〉,時而模仿嚴肅大將軍、時而幽默搞笑,道盡人性弱點,故事中三國時代足智多謀的名相諸葛亮,守著無力反抗的空城退敵,聽起來總有一股阿Q氣質。訪談三小時,才發現她做任何事也都是發揮著特有的阿Q精神。

一九八五年,當她還是個懵懂、喜愛文藝的大專生,經常參加校外活動,偶然機緣下,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聆聽推廣說唱藝術的演講,當時,台灣並沒有專業說唱藝術團體,資訊貧乏,當演講者不斷釋放出「藝術即將失傳」的訊息,那股阿Q式的文化使命感油然而生。

那時,她從沒想過自己會以說唱藝術維生,純粹為了興趣,因為在那個貧乏的年代參與者不僅沒薪水,常常還得自掏腰包。一群年輕人在現今改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裡,學習古人江湖撂地賣藝,沒有布景、沒有陳設,也不管公園裡有多少民眾,而這些民眾是否認真傾聽或鼓掌叫好,少年十五二十時,有的是一張嘴和「天不怕地不怕」的膽量。

談起這段已時隔二十多年的過往,葉怡均臉上仍有閃閃光暈,幸福甜美的回憶是她最好的戰鬥存糧,支援著現任台北曲藝團文教部執行長的她,繼續面對著下一次創作與演出壓力、教學與票房的擔子。

堅定自己不靠別人取暖

相聲起源於北京,是所有說唱藝術之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曲種,由於傳統相聲的形象是滑稽丑角,中國女性自古以來端莊嫻熟,較不易詮釋。五專讀國貿系的她,憑著對傳播熱情,尚未畢業就接話劇與電視劇、做電視節目。一路闖蕩,結婚生子,在佛光大學就讀藝術研究所時,因老師鼓勵,才選擇「相聲藝術」作為研究主題,找到人生方向。

葉怡均曾經說過:「二十歲是為了興趣(直覺、情感)而工作;三十歲是為了發展(現實、選擇)而工作;四十歲是為了志趣(責任、理想)而工作。」這看似有節奏以十年為一個轉換時期的規畫,對葉怡均來說,憑藉的是女人特有的「直覺」與經驗的積累。

在媒體工作多年後,她興起強烈求知欲望,形容自己「像是快被擠乾了的牙膏般亟須填補」,於是便開始蒐集各類進修情報,展開為期三年艱苦抗戰。「愈是考不上,我愈要繼續考,這樣就算當我八十歲仍然落榜,至少我是個『傳奇人物』而不是個『失敗者』……這樣振振有詞,想來有些阿Q,然其最大作用是自我激勵!一個人超過了三十,必須堅定自己,不再靠別人取暖。」她在文章中俏皮的寫道。

但考上研究所後,試煉並未結束,已婚、育有孩子的她一如其他難為的職業婦女,每日過著必須「三方兼顧」(演出、家庭、學校)的日子,「經常通宵趕工之後趕搭火車去宜蘭上課,而辦公桌下則堆滿了寫報告的各式參考書,在學校更偶爾會接到電話聽孩子吵鬧哭喊叫我趕快回家……這一切煎熬,我都告訴自己總會過去!」

心領神會珍貴人生道理

和其他說唱藝術家不同的是,同時扮演媽媽角色的葉怡均,現在重視的不是個人成敗與藝術地位,她心心念念的,是下一代孩子能否藉由說唱藝術的薰習,心領神會許多珍貴的人生道理,甚至在生活中發揮歡樂的「相聲」精神。

相聲是門幽默藝術,通常運用各種說學逗唱技巧,組織「包袱」(註)逗觀眾哈哈一笑,並有針砭世俗、寓教於樂的功能。談起她的新創作《聲音鐘》,讓第二天必須上學的小學生走出戲院,不由自主哼唱說明媽媽嘮叨之愛的〈媽媽Song〉,還懂得緊抱媽媽說謝謝,葉怡均當場飆淚,直說:「對對對!我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我希望我所創作出的作品能有這樣的啟發功能!」

「每個人,都是一則隱喻!是老天的寓言!不到最後,很少人知道自己真正的涵義!」在部落格記錄演出與生活心得的葉怡均寫道,而或許這就是她走在這條說唱藝術道路上的最佳寫照,積極投入相聲教學的她,對於未來不敢也不去多想,她說,「一切隨緣吧!」

註:「包袱」是指在相聲、獨腳戲、山東快書等曲種中結構完好的笑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