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宜君提供
(左為張宜君)
小巧的身材,小丸子般的臉蛋,加上銀鈴般的爽朗笑聲,今年五十歲的張宜君,渾身上下充滿著快樂與活力,完全看不出歲月的痕跡。其實,她的人生一路走來,曾經難關重重,但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現在的她,活得開心自在,她說,這是努力「學」出來的。
翻開張宜君的學習史,洋洋灑灑,令人瞠目,她學過插花、書法、烘焙、廚藝、拼布、串珠、彩繪木器、電腦、瑜伽等,這幾年則專注在西洋藝術史和古典音樂的研究上。看她學這麼多東西,有人會以為她是有錢有閒的貴婦,但其實她只是一般的上班族兼家庭主婦。而她的學習也不是為了兼差賺錢,或創業規畫,純粹是出於興趣和喜愛,而分享學習成果,得到他人的肯定,除了帶給她成就感,更令她學習動力源源不絕。
熱中學習敞開胸懷
她學會烘焙,就烤餅乾讓孩子帶到學校和同學分享;會做蛋糕,當朋友生日或特別的場合,就精心設計蛋糕,送給朋友一個驚喜;每當耶誕節來臨,她會做各式各樣的巧克力屋,點綴著耶誕老人、小矮人和花木,收到這份禮物的人都喜愛得不忍心吃掉。
她還學拼布,利用不同的花布圖案,拼縫出獨特的壁飾、手提袋、錢包等,做工精美,一點都不輸給百貨公司裡的精品。她學會串珠,就用水晶等材料串成手環、項鍊、戒指、手機掛飾等,自己戴了漂亮,送給女性朋友更是受到歡迎。
若和朋友出遊、聚會或到餐廳吃美食,她會拍下照片,然後用她在電腦課學到的技術,將照片活潑地配上音樂甚至對白,編輯成紀錄檔案,寄給朋友觀賞,看到的人都讚嘆不已。
張宜君這麼熱中學習,除了興趣之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她說,學習讓她成長,交到很多好朋友,每天都生活得很開心,很充實,而這也是她歷經人生困境後體驗出來的道理:唯有學習,才能開拓視野,敞開胸懷,堅強地面對人生任何挫折。
學習是
療傷止痛良藥
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表情豐富又笑聲不斷的張宜君,總是朋友聚會時的靈魂人物,像個開心寶寶。想不到的是,她從小其實生長在一個並不和諧的家庭,當小學老師的母親,對待身為長女的她非常嚴厲,造成她內向、羞怯沒有自信,總是習慣躲在人群的背後。個性溫和的父親,是她軟弱時候的肩膀,但父親卻在她考上大學時生意失敗,還吃上官司,從此家境一落千丈,最佳靠山的父親從此抑鬱寡歡不得志。
大學二年級她開始半工半讀,此時認識了她的先生,或許是嚮往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大學一畢業就結婚了,不久兒子出生。她則進入當時頗有影響力的《自立晚報》擔任編輯,先生也在報系中的《自立早報》擔任記者,夫唱婦隨令人羨慕。不過,慢慢地,內向的她和外向又擅長社交的先生,婚姻開始出現狀況,為了維繫婚姻,她忍受煎熬,開始找一些喜愛的課程來上,釋放自己痛苦的情緒。
回憶那段時間,張宜君說,真的很辛苦,除了個人家庭問題待解決,《自立晚報》也開始出狀況,經營不斷走下坡,經營權數度易主,員工受到很大傷害,最後,資方居然出現積欠薪水,侵吞勞健保費用等惡劣行徑。
張宜君因為年資久加上好人緣,被推舉為工會幹部。張宜君說,她個性內向,從來不懂得怎麼和人家溝通,爭取什麼,但是,眼看一起工作十幾年的老同事,權益受傷害,人人惶恐不安,她內心無限難過,只好硬著頭皮站上面和資方交涉,展開長達近一年的抗爭行動。當時,她晚上在其他報社兼差,並不擔心失業,但捨不得老同事的情感因素,令她毅然挺身到底。
最後,報社老闆還是關閉報社,《自立晚報》走入歷史,張宜君和同事的抗爭失敗了。然而,歷經這段過程,她感受到自己不一樣了,她學習到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也體會到世事多變,要把握當下,勇敢追求自己夢想,她更加熱情地到處上課,在學習中尋找自我成長的快樂。張宜君說,她的父親很有才華,會說六種語言,很會善用工具書自學,她或許得自父親的遺傳吧!
二○○○年五月,七十歲的父親,完全無預警地在睡夢中猝逝,令她傷痛不已,接著,常常給她製造麻煩的妹妹,因為涉案入獄,竟在獄中猝死,令她震驚。不久,從小疼愛她的祖母,也高齡病逝,更令她心碎,六年內連續走了三位至親,情何以堪,張宜君痛苦地問老蒼天:「為什麼要如此對待我?」
沉浸在哀傷中一段時日後,張宜君力圖振作,她想:「與其活在痛苦的深淵中,不如為自己找個出口!」學習,再度成為她療傷止痛的良藥。
偶然地,她在住家附近的大安社區大學發現一門「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的課程」,緣於一向對旅行和藝術都有興趣,她立刻報名參加,沒想到從此不可自拔,六年來上課沒有間斷,而且總是認真地做功課,從賞析一幅幅名畫的背景、畫中景物,甚至服裝、姿勢等等,彷彿走入古代西洋藝術的時空,令她感動神往。
社區大學是寶地
今年三月底,她和三位朋友結伴到西班牙自助旅行,前後十六天,參觀了著名的高弟建築聖家堂、阿罕布拉宮、普拉多美術館、畢卡索美術館等,收穫豐盛。她驕傲地笑著說,她足足熟讀了四本旅遊書籍,看遍網路部落格,才把行程安排、景點配置、住宿和交通等規畫得完美如願,雖然旅途中意外遺失了相機,但她隨遇而安,她說,這下子沒有拍照的負擔,反而可以用「心」去看了!
她算一算,整個行程只花了七萬二千元,張宜君說:「實在太滿足,太有成就感了!」她把旅行中的見聞和收集到的藝術資料,用電腦編輯成影片,介紹給同學欣賞,就像是一堂精采的西班牙藝術史課程。
今年夏天,她鼓勵剛從研究所畢業的兒子,帶著還在讀小六的女兒到日本自助旅行,她放手讓他們自己規畫行程,結果孩子都盡興而歸。
張宜君認為,人生不需要很有財富,只要勇敢地去追求,就能享受到圓夢的快樂。像她一直想要減肥,但生活總是忙碌飛逝,直到最近下決心,每天抽出二十分鐘運動,每天睡前做筆記,觀察自己的飲食、作息,三個月竟瘦了四點五公斤,印證她只要願意,就一定做得到的理念。
最近,她應眾多朋友要求,正在策畫南投埔里牛耳藝術村之旅,準備帶同學和朋友到埔里去拜訪當地藝術家。似乎有用不完精力的張宜君,形容自己好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學習,她的心靈漲滿了快樂,只好不停地分享,才能再容納「心」的快樂。
羨慕她嗎?宜君說:很簡單,社區大學就是寶地,只要把心動化為行動,人人都可以找到想要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