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禪定,一般都會想到在蒲團上打坐,如如不動的靜中養成,往往忽略動中磨練的功夫。八正道的修行次第也是先具足正見、正思維、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的動中修持後,才能到達正定的境界。
「正定」是一種寂滅境界,寂是不動,滅是沒有煩惱,也就是心中不受煩惱影響,又能心生法喜,身體輕安,當下念念分明,清清楚楚的身心調合狀態。很多人在禪堂裡,透過參修都有過類似經驗。
自己剛出家時,曾進禪堂參修,在堂內除腿子疼外,因心無旁騖,放下煩惱瑣事,七天之中身心相當安頓,感到無比輕安快樂。
禪七結束出堂之後,輕安隨著事務繁忙而逐漸消失,面對現實生活時,心境反倒比沒進禪堂前還要感到失落。當時,我不懂為什麼反差會如此大?在歲月增長,和人事歷練中才逐漸明白,原來我將禪堂區分為堂裡堂外、一靜一動才會造成內心的落差。其實,能將兩者統合、內外一如才是真功夫。
有一位較我年長的師兄,聽完我的過程後,他也分享一個故事。有一回,一位師兄在外頭奔波當了幾年執事,很嚮往禪堂的安靜生活,認為那才是修行,於是和師父星雲大師報告想要討單進堂參修。大師了解情形後便說,禪堂有兩種:一種是寂靜無聲的禪堂、一種是千變萬化的禪堂。
這句話讓師兄當下若有所悟,經過幾天思考,他體會到無論到那裡,心才是最重要。因而,決定不進有形的禪堂,轉換心境投入千變萬化的生活禪堂裡練心。
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人既然活在世界上,就要學習如何活在當下,安頓身心,若是不斷地想到別處尋找更好的生活,可能永遠都在找尋。學習佛法也是這樣的。
練就正定的功夫,無論到哪都能了了分明,明白自己,外在好壞、善惡因緣隨它去,自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