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別人有好的表現時,馬上給他按個「讚」,就能「給人歡喜」,隨時隨地與人結善緣。
圖/杜荷
許多人來到佛光山,看見恢弘的道場,心裡都會想:這肯定要花很多錢、聘用很多人才能維持運作?但如果深入了解你會發現,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無酬的義工,他們發心發願、不求回報,因為在付出中賺到了「歡喜」。
歡喜,是再多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
以前,我也不懂得這個道理,在事業單位工作,總覺得薪資是員工決定去留的主因,每當員工求去時,不禁自省是否薪資過少,留不住人才,然而佛教團體一分一毫來自十方,也不能隨意花用,不免惋惜因緣流逝。
有一回,看見一本名人語錄寫道:「我無法付出更多的金錢,但我可以付出尊重。」這理念與星雲大師推動的「給人歡喜」精神不謀而合。義工之所以歡喜,是因為他們內心富足、踏實,享受為人付出的喜悅。
然而,員工是否也能擁有歡喜?一般人為了生活,不能做完全無給職的工作,卻同樣可以歡喜工作,以做事認真讓領導的人歡喜,做出成果讓一切人歡喜。用歡喜心做事,不僅不累,還會愈做愈起勁,愈做愈有成就感。
做老闆或主管者可以給予員工更多的尊重、發揮的空間,創造工作價值,讓做事的人感到有意義,讓為你做事的人感到歡喜,願意為你忙。
星雲大師曾舉過一則小故事:有一個小沙彌打破了師父種的名貴蘭花。小沙彌以為師父一定很生氣,所以跪地求饒。師父說,種蘭花是為了美化環境和供養佛祖,不是為了生氣種蘭花的。同樣的,我們來到人間做人是為歡喜來,不是為了煩擾,也不是為了生氣而來。
給人歡喜是精神上的結緣,我可以講說佛法給人歡喜、順從擁護給人歡喜、隨喜讚歎給人歡喜、合掌微笑給人歡喜、專心聆聽給人歡喜、肯定忠誠給人歡喜,從點點滴滴「給人歡喜」中與人結善緣。
「相見都是有緣人,怎不滿腔歡喜?」財物有用完的時候,歡喜卻是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