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光榮返鄉
在伊拉克駐紮一年後,美國陸軍第三旅第三步兵師的士兵,在巴格達薩瑟空軍基地坐上C–17運輸機,踏上返鄉之旅。
他們,這樣返鄉
在伊拉克戰場犧牲的美軍士兵,遺體運回美國多佛空軍基地。戰死的士兵覆蓋國旗,在儀杖隊的敬禮下,在黑夜裡回到故鄉。
她們,客串保母
美軍「轉型」,企圖扭轉反戰情緒。駐伊美軍為當地兒童訂了「兒童日」,女兵每月有一天要客串保母。
美國在伊拉克漫長的軍事行動,終於露出即將結束的曙光,部分士兵已踏上返鄉之路。BBC駐華盛頓記者馬戴爾說,回鄉的士兵被美國人捧為國家英雄。
馬戴爾最近搭乘美國國內班機,「空姐講解完安全帶、手機的規矩後所說的話,讓我非常吃驚。」
空姐說:「今天的乘客中有一位美國英雄,一位身著軍裝的勇敢美軍士兵。讓我們一起對他表示感謝吧。」說完,機艙內立即響起熱烈掌聲。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軍士兵返回祖國,除了受到同機旅客鼓掌,有些航空公司還把他們請入頭等艙。
「我猜想,他們會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受到國人的尊敬。我個人認為,就算是單單報償軍人必須經歷的艱苦培訓,他們也應當受到尊重。」馬戴爾在報導中寫道。
今年九月初,馬戴爾到被譽為「呼嘯之鷹」的美軍第一○一空降師基地參觀。基地位於坎貝爾堡,在那裡,士兵正接受模擬直升機空襲訓練;他們把這項訓練稱作從軍以來最艱難的十天。
「這和海軍陸戰隊比起來怎麼樣?」馬戴爾問。帶他參觀的士兵微笑說,「那些個膽小鬼…能和我們比的只有法國外籍兵團。」歷史上,法國外籍兵團以驍勇善戰出名。
亞利‧瓊斯頓少校告訴馬戴爾說,他曾在餐廳吃飯後,發現已有人付賬。走在大街上,也有陌生人衝上來握手。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美國在九一一事件後愛國主義熱情的延續。」馬戴爾寫下他的觀察說,「美國人在創傷和憤怒中擁抱在一起,期待著美軍││這支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軍隊保護自己、為自己報仇。」
比起越戰的巨大後遺症,如今不可同日而語。
瓊斯頓少校告訴馬戴爾,不久前的一個晚上,他和參加過韓戰、越戰、諾曼底登陸的老兵共進晚餐。越戰老兵說,當年回國後,有公眾向他們吐口水,國人對士兵的敬業毫無感謝之意,老兵們面對的是敵意,甚至不屑。
這些老兵告訴剛從阿富汗和伊拉克返鄉的美軍士兵說,「你們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
「這不是幸運,而是負疚。」馬戴爾認為,美國人正為曾經「虐待」敬業的士兵而感到深深羞愧。
第二場美伊戰爭在美國國內非常不得民心,但人們責怪的是布希總統,而不是遵守軍令的士兵。
其他國家提起美軍,人們首先想到可能是「鍋蓋頭」,有發達的肌肉、先進的武器和裝備,卻缺乏外語和文化教養。但很多美國軍官把自己看作「文化武夫」,哈佛和耶魯校園內,多的是攻讀博士或第二學位的軍官。
政客們炫耀自己和孩子的從軍生涯,自豪感不亞於炫耀身世。
美國人內心很矛盾,既熱愛祖國,又對現在的民主觀念、政治及政府非常反感。因此,軍隊很容易被看作誠實可信的中間人,如同羅馬帝國的將士被看作美德的化身。
海軍陸戰隊司令康韋將軍說,「越戰以來,美國改變了。」他認為,經歷那場分水嶺戰爭後,美國已經「成熟」到人民反對戰爭、但同時支持軍隊。因此軍事將領必須加倍努力,讓美國人信服,必須打贏阿富汗戰爭。
坎貝爾堡基地有一座紀念碑,刻著「呼嘯之鷹」曾經參與過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馬戴爾寫道:「我看到一個不祥之兆:幾塊碑石上還是空白。我希望,這可不是在等著刻上新的名字」。
畢竟,被抬回來的冰冷屍體,無法感受到人民的敬意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