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有其時代性。秦漢以前,帛書竹簡,追溯殷商甲骨文、鐘鼎文,皆僅有結體美,當書法產生出流利的線條美才脫離單調。
看〈冠軍帖〉走筆的魅力,遠遠地超越漢代書法家的前列,甚至讓人懷疑,在漢代的張芝,怎麼寫得出如此驚心動魄的線條。
張芝(~約一九二年)敦煌郡淵泉縣(今甘肅安西縣東)人,字伯英,東漢書法家,苦學而成,擅長草書,他汲取杜度、崔瑗、崔實草書精華,獨創「今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後人稱之為「草聖」。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源於此。
張芝〈冠軍帖〉刻本刊於北宋《淳化閣帖》內,而得以傳世。另有〈欲歸帖〉、〈二月帖〉、〈八月帖〉等。〈冠軍帖〉走筆跌盪,氣勢雄奇,出入頓挫,鋒棱俱在,可以窺知當時所用筆毫之健,這僅是針對技巧而言。
但這件書法所表現的不是技巧,不是感情,而是氣度;不是造形,而是風格。從寫字中看出其人的氣度,他明亮灑落,毫無狂怪之氣,更沒有妄生圭角的狂獗之氣,而是在豪放中從心所欲,即使行筆到驚心駭目之處仍不失法度。有勃發的英氣,是超然曠達的。這件作品雖然不能表現喜怒哀樂,卻能展現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