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5金剛經講話 金剛經講話第二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❷

星雲大師 |2019.10.19
3019觀看次
字級
大足寶頂山石窟大佛灣第30龕牧牛圖之未牧及初調/南宋/重慶大足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講話

從第一到第八分,佛陀要吾人從理解經文,生起般若無相無住的信心,建立對大乘、最上乘佛法的信心以後,第九分到第十六分,更深入說明「深解義趣」的旨要,對於住心、伏心的重要性。由第十七分開始,佛陀教導我人依此信解之理來修行,即為「悟後起修」。第十七分到第二十三分中,佛陀把悟解以後的修行脈絡及次第,講述得明明白白,有心修持《金剛經》的人,應「依教奉行」,從中體悟金剛法味。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四、菩薩通達無我法。

第二分中,須菩提問了兩個問題:一是云何安住其心?二是云何降伏其心?在第十七分中,尊者為什麼又再重複請問一次呢?須菩提尊者前後提出文字相同的問題,蘊含的義理有什麼不同嗎?

一、無有眾生實滅度

尊者於此分重問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與第二分相較,當中有四點不同:

(一)對象根器不同:前者是就薄地凡夫,初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說;後者是就已深解義趣的善男子、善女人而言。

(二)發心深淺不同:前者為初學發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願心,重在信、解空性之理;後者則是理已悟解,但仍待事修,重在以空理淨化、攝受世俗菩提心,轉之為勝義菩提心,廣行菩薩行,並求證無上正等正覺。

(三)妄心粗細不同:前分所言及的妄想是粗糙的,指薄地凡夫的妄想憶念;後分所針對的是已悟解般若義趣,於事相上修行時微細的妄心。

(四)降伏內外不同:第二分著重先除去「心外的境界相」,第十七分則致力於去除「心內的執著相」。從心外到心內的境界和所執取的諸相,都應一併降伏剔除淨盡。

我們從相同的文字當中,應悟解其涵義是深淺有別的,隨著一步步進階,向內向上,終而驚歎發現金剛般若的萬德莊嚴,如來室中珍寶一一具足!

在第三分時,佛陀總體說明經要,要發菩提心之人,應發起「滅度一切眾生」的廣大心,但「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空掉外在所度的「眾生相」;第十七分的「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是空掉「內心之相」,不可執著眾生為我所滅度。第三分要吾人放下外在的「眾生相」,十七分則躍進一步,蕩滌內心更細微的執著。內外皆沒有「眾生相」,體悟一切為緣起性空,即能尊重一切眾生如佛。《方廣大莊嚴經》:

依止因緣,無有堅實,

如風中燈,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猶如芭蕉,

中無堅實,如幻如化。

眾生、諸佛之名,不過權設方便,示教利喜而已。《金剛經註解》說道:「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眾生。以無我心,將忍辱以降伏,令邪惡不生,即是滅度一切眾生已。已即盡也。言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即煩惱妄念、取捨貪瞋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貪財色、恩愛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覺,以正智而滅之,亦不可見實有滅者。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云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什麼是眾生?一切不善心也。什麼是諸佛?令邪惡不生也。不善心,仗緣方生,無有堅實,一念覺知,能見不生不滅處。

丹霞天然禪師有一天橫臥在天津橋上,正好當地的太守經過,侍衛們大聲呵斥他,他如聾似啞,不作聲回答。太守親自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起身,他才慢慢仰起頭來說:「無事僧。」

太守被禪師眉宇間的無畏,深深攝伏,於是派人送給他不少衣服和吃的東西。

有一天,他忽然向大眾宣布說:「我想念山林終老之地。」於是,便結束漫遊生活,去南陽丹霞山結庵而居。

三年之內,參學之人紛紛前往,他的門下有三百多人,於是茅庵便擴建成院。

他常對門人說:「你們那個東西要好好保護,那不是能談論之物。難道『禪』可以解釋嗎?又哪有什麼『佛』可成?『佛』這個字,我一輩子都不愛聽。現在學佛的人紛紛擾擾都忙著參禪問道,卻不知自家寶藏。我這裡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了卻自心,別無疑慮。不了自心,迷卻本來面目,就像一個瞎子引著一群瞎子一起跳火坑!」

丹霞禪師心中無畏,即能無事無求。發廣大心的菩薩行者,要眼裡沒有眾生相,心裡也沒有眾生相,那麼即可成為無畏上人,對諸佛不佞,對眾生不欺。日用生活,以金剛禪定為弓,以般若空無為箭,去除諸相網結,射盡吾人內心所有的煩惱怨賊。

佛陀要我們不要執著眾生相,不是就不發心教化有情,而是在行教化時,要有同體的慈悲觀,平等的智慧觀,心地純淨無染,不起一念怨親、愛憎的分別,才能生植出般若香華,成就菩提道種。

如《大乘悲分陀利經》所云:

妙聲柔軟如梵王,治世脫苦如良醫;

心住平等如慈母,常攝眾生喻如父。

以前有兩頭牛,拉著兩輛車子走,一頭牛走得快,一頭牛走得慢。走得快的那頭牛,愈走愈快,反之走得慢的那頭牛,卻愈走愈慢。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駕車的人所用的方法不一樣。

走得快的那頭牛,是因為駕車的人對牛說:「我的乖牛啊!你是最好、最聰明的牛。我靠你得到很多的財物,你替我趕快拉車,拉回到家,我給你上好的草,上好的糧。」

等到這頭牛拉不動了,駕車的人又鼓勵說:「我相信你還可以再走,你的力氣是牛中第一,你是世界上最有力氣的牛。」於是那頭牛又拼命繼續拉。

然而後面那頭走得慢的牛就不一樣了!駕車的人老是叱罵牛:「你這笨牛、懶牛!怎麼老是要休息,真是沒出息!你看前面那頭牛,人家跑得多快,你再不走,回去以後就把你賣掉,你再不快走,我乾脆把你殺掉算了!」

後面這頭牛心想:「反正是死路一條,主人認為我是懶牛,再費力氣也徒勞無功,乾脆就好好喘氣休息吧!」於是牠索性就蹲下來,乾脆不走了。

菩薩心質直柔軟,像慈母護佑眾生,使眾生脫苦,得無憂安樂。在攝伏眾生時,菩薩以種種的愛語鼓勵,行種種利他之行,令眾生能遠離怯弱,以般若智得大勢力,恆常馳向解脫涅槃的彼岸。

二、實無有法得菩提

在本分中,佛陀為什麼再一次把第十分「授記」的公案給引出來談呢?因為佛陀要顯明「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前文就「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的問答,已明示佛陀因為「無法可得」,才得予被授記成佛,此是要空去所得的菩提法,這是針對「心外之相」;在第十七分中,再進一步把「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把內心能得之相掃除淨盡。發菩提心的人既然都空了,哪裡還有個「菩提法」可得?沒有能得的人,也沒有所得的法!

佛陀為使眾生能悟得金剛般若微妙之理,因此對須菩提所問,予以二番印證和肯定,要吾人徹頭徹尾死心,徹底斷絕「有所得」的妄念。一切法,都依止因緣而生,聲聞四果,大乘三賢十聖階位,都是權巧設立,當體是空,哪裡有個菩提法可得?眾生因妄想執著,百千歲中如在暗室,若能深解般若義趣,如舉燈炬,萬象即照;能信如來真實之語,便如獲金剛至寶,魔怨摧盡。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云:

迦葉!如百千歲,極大闇室,不燃燈明,是極闇室,無門窗牖,乃至無有如針鼻孔,日月珠火,所有光明無能得入。迦葉!若闇室中,然火燈明,是闇頗能作如是說:「我百千歲住,今不應去!」

迦葉白言:「不也,世尊!當燃燈時,是闇已去。」

佛言:「如是!迦葉!百千萬劫所造業障,信如來語,解知緣法,修觀察行,修於定慧,觀無我、無命、無人、無丈夫等,我說是人名為無犯、無處、無集。迦葉!以是事故,當知羸劣諸煩惱等,智慧燈照,勢不能住。」

若能深信如來真實語,即燃起金剛燈明,即破吾人百千歲的昏闇,見日月珠光鑑照,一一寶藏悉備足矣!

寶誌禪師曾託人捎話給住在南嶽山上的慧思禪師。

寶誌禪師說:「為什麼你不下山去教化眾生呢?日日坐擁星光雲彩,又有什麼作為呢?」

慧思禪師回答道:「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我的眼中,哪裡還有什麼眾生可教化?」

慧思禪師告誡徒眾:「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並誦一偈:

天不能蓋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

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

南嶽慧思禪師,吞盡三世諸佛,心眼潔淨,無佛可遙求,更無眾生須滅度。從實無眾生得滅度,打破吾人著意執取眾生可度的障礙,知人人有個道源性海,非假他求,非由他覓。種種菩提法,如黃葉止啼,如應病予藥,不過是引渡的舟筏而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