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眼鏡鏡片常具備防紫外線的功能,可以減少長期日光曝晒和3C光線對眼睛的傷害。因此,沒有近視的人隨著年紀增長,反而易得白內障。圖/123RF
文/陳瑩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臨床上,常見有兩種患者因視力惡化而求診:
第一種是過去視力一直很好的中年人,40歲後開始覺得看近、看遠都吃力,檢查後才發現白內障;第二種則是高度近視患者,突然覺得度數加深,以為是眼睛病變,檢查後同樣發現水晶體已經混濁。為什麼「視力最好」與「近視最深」的族群,都特別容易提早出現白內障?
◎視力好的人:少了眼鏡保護,老化後白內障更明顯
對於從小到大視力良好、完全不戴眼鏡的人來說,反而缺少了鏡片的「額外防護」。一般眼鏡鏡片常具備防紫外線的功能,可以減少長期日光曝晒和3C光線對眼睛的傷害。這些人年輕時水晶體調節力強,看近看遠都不需眼鏡,但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逐漸混濁,往往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白內障。
◎高度近視患者:眼球結構異常,白內障風險大幅增加
另一個高風險族群則是高度近視(約 800度以上)患者。高度近視代表眼軸過長,眼球結構改變,因水晶體代謝退化異常,容易提早混濁。臨床上常見這些病人抱怨近視度數「突然加深」,甚至誤以為是新的眼疾,其實是白內障開始影響聚光功能。
研究已證實,近視度數愈深的人,確實更容易提前出現白內障。即便曾接受過近視雷射手術,這種風險依然存在。高度近視更屬於「病理性近視」,除了白內障之外,還常伴隨青光眼、視網膜退化、黃斑部病變甚至視網膜剝離,其中白內障是最常見的合併症。
白內障的多重危險因子
除了老化、視力良好者缺乏防護、高度近視結構異常之外,白內障還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糖尿病控制不佳、長期吸菸、眼睛外傷、長時間使用類固醇藥物,以及缺乏抗氧化營養素等,都可能加速水晶體混濁。
白內障是一種「漸進式時間相關」的病變,當混濁嚴重到影響生活品質時,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對於自認「眼睛一向很好」的人,或是高度近視患者,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屬於高風險族群。定期眼科檢查、適當使用防護鏡片、避免過度曝晒與藍光刺激,才能夠延緩白內障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