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醫師顏宗海 教你打造無毒餐桌

文/記者陳玲芳 |2025.10.25
60觀看次
字級
毒物科專家顏宗海醫師把食安化做一場從餐桌開始的日常革命。圖/天下文化提供
顏宗海指出,雞蛋是最容易受微生物汙染的食材之一。圖/Pexels
顏宗海認為,真正的健康,不只是吃飽,更是懂得選擇—從廚房開始。圖/Pexels
從選擇安全食材、正確保存、少加工、重新鮮開始,就是最有效的食安防線。圖/Pexels

文/記者陳玲芳

「食安不該是恐懼的代名詞,而是一場從餐桌開始的日常革命──唯有懂得選擇,才能真正吃得安心、吃得長久。」承襲恩師林杰樑「醫者社會責任」的精神,毒物科專家顏宗海醫師,與資深醫藥記者張靜慧,近期合著《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一書,內容涵蓋食安的各種面向,帶領讀者破解飲食迷思,從選食、烹調到保存,全面建立「防毒於無形」的健康觀。



「吃隔夜菜會致癌嗎?」這句話,幾乎成了台灣家庭廚房最常見的疑問。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專科醫師顏宗海,在新書《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中明確指出:「隔夜菜致癌」其實是誤解。真正的風險不是癌症,而是「保存不當,導致食物中毒」。

他解釋,農作物施用氮肥後,蔬菜中會含有硝酸鹽。蔬菜若久放不新鮮,硝酸鹽濃度升高,在腸道中可能轉化為亞硝酸鹽,再與胺類結合生成致癌物「亞硝胺」。但如果蔬菜煮熟後正確冷藏、隔天充分加熱再吃,亞硝胺生成風險極低,並不會致癌。

保存得當 剩菜也能安心吃

亞硝胺並非「隔夜菜」專屬,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的飲食中。顏宗海指出,加工食品最容易形成亞硝胺;油炸、燒烤等高溫烹調,也會增加生成量。

他建議:少吃煙燻與醃製食物,烹調時避免油炸與過度燒焦,多以水煮、清蒸或燙熟為主;並搭配維他命C、植化素豐富的蔬果,有助抑制亞硝胺生成。「真正的風險在於生活習慣,而不是那一盤隔夜青菜。」

要讓隔夜菜安全,關鍵在「時間與溫度」。顏宗海提醒,細菌在7℃到60℃間最易繁殖,煮熟食物降至60℃以下就要冷藏,且冰箱保持7成滿以維持冷度。他提出幾項原則:食物不燙手(約65℃)即可冷藏;溼麵、河粉等3天內吃完;乾貨泡發不超過一天,出現黏液即丟棄。

此外,電鍋或燉鍋長時間保溫、保溫杯中放置飲品,溫度一旦低於60℃,都可能成為細菌溫床。若要留菜給家人,應冷藏再加熱,不宜整鍋放一夜。

留意食品保存期和樣貌

桃園中壢忠貞市場,去年3月曾發生500多人食物中毒事件,禍首是藏身越南法國麵包中、被沙門氏桿菌汙染的蛋黃醬。顏宗海指出,雞蛋是最容易受微生物汙染的食材之一。建議購買有檢驗的「洗選蛋」,保存期限約4周,應放冷藏室而非冰箱門蛋架。

若蛋殼破損、發霉或有異味,應立即丟棄;避免生食或半熟蛋,以免感染細菌。他也提醒,部分業者使用「壞蛋混液態蛋」的不肖行為,雖屬少數,仍提醒民眾,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

台灣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Expire Date)過期後應視為不能食用;而國外常見「Best Used By」則是「最佳賞味期」,過期未必有害,只是風味下降。顏宗海強調,食品即使未過期,若出現變色、變味、鼓包或破損,也應棄置。「別讓節儉變成中毒的理由。」

臨床經驗 化為實用指南

顏宗海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師從「俠醫」林杰樑教授,專研腎臟與毒物學。他說,醫師不只救治病人,也該守護社會健康。《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即是他延續恩師理念的行動。新書不僅破解飲食迷思,更教導讀者如何挑選安全食材、避免毒物陷阱,從環境荷爾蒙到廚房器具材質,都有實用建議。

過去10多年,台灣歷經塑化劑、毒澱粉、劣質油、戴奧辛蛋、蘇丹紅辣椒粉等事件,屢屢動搖民眾信任。顏宗海指出,食安要「三方共擔」:政府需嚴格監管並資訊透明;業者落實品質管理;消費者則應提升風險辨識力。「唯有三方協力,才能建立真正的『食在安心』社會。」

顏宗海感嘆,食安事件頻仍,民眾往往在恐懼與錯誤訊息中徘徊。他撰寫此書的初衷,是希望提供科學依據與實用原則,讓人不再因偏方或謠言,產生誤食危險。

他強調:「吃得安心不是靠迷信,而是靠知識。」他也分享個人的「健康飲食五原則」:少油、少鹽、少糖、低普林;足量蔬果;避免高溫油炸與含亞硝胺食物;減少葷食、重組肉;不吸菸、不飲酒,維持均衡熱量與蛋白質。

林口長庚院長陳建宗,在推薦序中指出,現代人面對的飲食風險,已不止於吃得營養,而是「吃得安全」。從重金屬、病原菌、環境毒害到錯誤用藥觀念,潛藏的危機,往往被忽視。

《食安醫師的無毒餐桌》以科學、可行的方式,教人從洗米、挑選食物到選鍋具、避環境毒,逐步建立「防毒於無形」的健康思惟。

食安革命 就從廚房開始

「真正的健康,不只是吃飽,更是懂得選擇——從廚房開始,讓餐桌變成守護全家的第一道防線。」顏宗海認為,打造「無毒餐桌」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日常行動。從選擇安全食材、正確保存、少加工、重新鮮開始,就是最有效的食安防線。

顏宗海期許此書,能成為讀者手邊的「食安教科書」,讓人們學會如何吃得對、吃得安心、吃得長久。張靜慧則說:「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健康亦如此。願本書提醒的諸多小事,能帶給讀者日日好日,歲歲康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