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從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到圓山別邸

文/丹青 |2025.09.26
50觀看次
字級
圓山別邸為仿英國都鐸時期的半木半磚造建築。圖/丹青
通往塔樓的樓梯。圖/丹青
變體的新藝術拱形窗。圖/丹青
內部裝飾古典雅致。圖/丹青

文/丹青

從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往圓山方向,會到看台北市立美術館旁,有一棟彷彿歐洲童話故事裡的洋房,前面還有一座花木扶疏的庭園。這棟洋房其實是市定古蹟,舊名「圓山別莊」、「台北故事館」,現在則是「圓山別邸」。

一九一三年,大稻埕著名茶商陳朝駿向王姓地主購得此塊土地,當時青山雄峙、碧水迴旋,一旁就是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與台灣神社,且可沿淡水河自大稻埕乘船而來。陳朝駿為招待各地茶商,選在這裡蓋洋樓,賞景品茗。

此洋樓設計者不詳,但可以確定是由日本建築師操刀。當時的日本建築師,喜將歐洲建築風格加以混合、變化,展現出極為繁複的特色,而圓山別莊正是在此一時代風潮下所建造的。

一九一四年落成的圓山別莊,為仿英國都鐸時期的半木半磚造建築,一樓有磚造承重牆,入口處為愛奧尼克式門柱;二樓則為木結構,利用曲線、垂直、水平的木條構成樹枝狀的優美壁面。歌德式塔樓與煙囪亦是磚造,塔樓屋頂的弧形屋簷以銅瓦鋪成,是台灣當時罕見的建築形式,如今銅瓦因歷久產生銅綠,留下歲月的痕跡。

別莊樓地板面積雖僅一百三十九平方公尺,但庭園曾達數千坪。由於當年附近大多是土角磚牆、紅瓦厝頂的閩南傳統建築,或是黑瓦疊蓆的日式木造房舍,這棟充滿異國風味的別墅自然成為了圓山的醒目地標。

陳朝駿在此住了約十年後過世,一九二四年售予王姓人家;一九三六年華南銀行取得所有權,但於一九三九年被日本憲兵隊徵用。戰後,別莊收歸國有,並曾做為前立法院院長黃國書的宅邸;一九七九年由台北市政府徵購後,暫時做為公園路燈管理處北區分隊駐在所。

一九八二年,台北市政府指定該別莊為「紀念性建築物」;一九八七年交由台北市立美術館管理,並於一九九○年成立「美術家聯誼中心」;一九九八年成為市定古蹟後,文化局才展開調查與修復的工作。

整修後,一樓保留美術家聯誼中心的功能,二樓則是紀念茶商主人陳朝駿的主題性展覽,並恢復過去的住宅形式,整理成兩間套房及壁爐等原有構造和裝飾。二○○四年,以「台北故事館」之名由私人認養經營,成為舉辦茶文化及古蹟、生活文化展覽的小型博物館,也是二○一○年花卉博覽會的場所之一。

二○二一年再度整修後,由ACME團隊接手經營,將名稱改為「MAISON ACME | 圓山別邸」。歷史悠久、風格別緻的主洋樓,成為融合新舊的現代宅邸展演空間,原本的儲物倉庫則被改建成商店與咖啡館。傳統和現代化和在這裡結合,繼續訴說著台灣百年的歷史和文化。

這棟美麗而吸睛的洋樓,不管稱為別莊、故事館或是別邸,始終是台北市民休閒、結婚拍照的熱門地點,也是參觀北美館之餘,可以順道參觀、打卡的好地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