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 西蜀財神第一塔

文/梅開 |2025.10.10
50觀看次
字級
西蜀塔建築形制乃受到唐代密宗佛塔的影響。圖/梅開

文/梅開

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青城路南段,一座古塔靜靜矗立,與不遠處的岷江水流遙相呼應,這便是俗稱「西蜀財神第一塔」的西蜀塔,一座見證了川西平原千年變遷的建築瑰寶。

西蜀塔的誕生,與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據清代嘉慶年間《灌縣志》記載,此塔初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正值都江堰大規模整修之際,當時的工匠與官員在治水之餘,深感需要一處精神寄託祈求工程順利、風調雨順,遂在青城山腳下修建此塔。

西蜀塔「塔高七層,取七星鎮水之意」。唐代蜀地民間信仰中,財神不僅掌管錢財,更有調和水土、護佑平安的職能;這與都江堰「水旱從人」的治水理念不謀而合,也使得財神信仰在此地特別興盛。而西蜀塔身最初的設計,融合了佛教塔樓的形制與道教鎮物的功能,成為一種獨特的宗教建築樣本。

北宋李昉《太平廣記》曾提及:「蜀地多水患,民立財神塔以鎮之。」這或許是最早將財神信仰與治水工程聯繫起來的文獻之一。有趣的是,塔基出土的唐代磚瓦上,仍清晰可見「歲稔民安」四字銘文,也是當年修塔者最樸素的願望。

隨著都江堰灌溉系統的不斷完善,成都平原逐漸成為「天府之國」,而西蜀塔所在的位置,恰好在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與岷江水道交匯處。元代費著《歲華紀麗譜》描述:「商賈雲集,舟車輻輳,塔前市肆連亙十里。」此時的財神塔已不僅是座宗教建築,更成為方圓百里的商貿地標了。

據明代曹學佺《蜀中廣記》記載,清代嘉靖年間當地商會集資重修此塔,並在塔周增建廊坊七十二間,形成獨特的「塔市合一」格局。塔內現存的明代壁畫中,清晰描繪了當年的貿易場景:茶馬互市的喧囂、蜀錦交易的繁盛,以及各地商幫獨特的祭祀儀式。

康熙年間,塔身因地震嚴重損毀,時任四川按察使的劉德芳在〈重修財神塔記〉中詳細記錄了修復過程:「募匠百餘,歷時三載,悉復舊觀。」這次重修不僅加固了塔基,更在每層檐角加掛銅鈴,風起時鈴聲遠播,也成為商隊辨認方向的標誌。至今,這些銅鈴仍在微風中叮咚作響,彷彿訴說著當年與駝鈴相伴的商旅往事。

西蜀塔原本七層八面的形制,明顯受到唐代密宗佛塔的影響;塔身轉角處的「龍首魚身」浮雕,是都江堰特有的「鎮水神獸」形象;每層塔門上方的八卦紋飾,則透露著道教文化的深刻烙印。

最令人稱奇的,是塔內的螺旋梯道設計,採用寬緩的「之」字形坡道。塔心柱上至今仍保留著歷代商人刻畫的記號,有些是商號標識,有些則是簡單的吉祥圖案,這些隨手遺留的痕跡,也成為研究古代商幫文化的重要資料。

塔頂的寶瓶造型尤為獨特,並非傳統的相輪式樣,而是一個開口向天的青銅鉢。當地老人相傳,這個設計是為了「接財納福」,每逢農曆正月初五財神誕辰,陽光會透過鉢口在塔內投射出特殊的光影,形成天然的「聚寶盆」景象。

原塔因年代久遠損毀,在後續修繕重建中,為強化「財神文化」,增高樓層以容納更多文化展示與祈福空間。當前共十三層、高四十七‧八公尺的西蜀塔,已成為都江堰的地標性建築,修繕一新的塔內,系統梳理了從唐代至今的歷史脈絡,且每周都會舉行傳統祈福儀式。

站在青城路上仰望這座千年古塔,表面磚石因歷代修補呈現出深淺不一的色澤,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每一道皺紋都刻滿著故事。當夜幕降臨,燈光勾勒出塔身優美的輪廓,鈴聲裡,彷彿可以聽見穿越時空的迴響:唐代工匠的鑿石聲、宋代商旅的吆喝、明代學子的吟誦……最終都匯入岷江不息的流水聲中,見證著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百姓對生活的不變追求。

西蜀財神第一塔守護的不僅是財富,更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傳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