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姚文邦
陽明山的樹林間,藏著許多不起眼卻奇妙的生命。那天,我們一家人在步道上健行,走到一棵樹下,女兒突然大聲叫道:「爸爸,我看到一隻龍!」
我抬頭一看,並不是幻想中的神獸,而是一隻體型不小、模樣奇特的毛毛蟲。仔細辨認後,發現牠是小雙尾蛺蝶(Charaxes bernardus)的終齡幼蟲,也就是即將化蛹、變成蝴蝶前的最後階段。
外觀擬態 策略防禦
這種幼蟲有非常獨特的外觀:頭部有4根向外彎曲、如角狀的突起,遠遠看去像極傳說中的小龍頭。牠的身體覆蓋著細密的綠色顆粒,並帶有幾圈灰白色的環紋,看起來就像披著一身鱗甲。最引人注目的,是牠頭頂中央的兩根黑色角突,構造堅挺,彷彿是在模仿某種具威嚇性的生物。
這樣的外型設計,其實是一種擬態與防禦策略。終齡幼蟲體型大、行動緩慢,在轉變為蛹的過程中最容易遭遇天敵,如鳥類或寄生蜂。為了自保,牠們演化出這樣「龍首般」的外觀,來嚇阻掠食者的靠近。
小雙尾蛺蝶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蟲(多齡期)、 蛹、成蝶4個階段。終齡幼蟲是牠變態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儲備足夠的養分,以便能順利完成接下來的蛻變。
用心觀察 取代打擾
我們觀察的那隻幼蟲,靜靜伏在樹幹上,似乎正尋找合適的地點準備化蛹。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驚嘆:「牠真的長得像龍耶!」「以後會變成怎樣的蝴蝶呢?」
我趁機向她們介紹蝴蝶的變態歷程,也讓她們學會用觀察代替打擾。
這種與自然的近距離接觸,不只是一次生態體驗,更是一場生命教育。每一隻毛毛蟲的奇特外觀,都藏著牠在大自然中生存下來的智慧。下次走進山林,不妨放慢腳步,也許你會看見一隻正在準備飛翔的小小「龍」。
小雙尾蛺蝶小檔案
學名:Charaxes bernardus
科別:蛺蝶科(Nymphalidae)
分布地: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常見於
原始林或次生林地
寄主植物:含笑(Michelia)、白玉蘭
、無患子等樹種
特徵:成蝶體型中等偏大,後翅具
「雙尾」突起,飛行快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