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 轉動音樂歲月

文/瑢瑢 |2025.11.20
36觀看次
字級
圖/BOB

文/瑢瑢

拿起唱片、放上唱盤,隨著唱針輕輕落下,轉盤開始轉動,一股溫柔而渾厚的音樂聲響起。那並不是完美無瑕的聲音,卻帶有時間流動般的質感與溫度,而這,正是黑膠唱片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黑膠唱片是20世紀中葉的主流音樂媒介,對年長一輩來說,它是青春的回憶;對年輕人來說,它代表一種復古的浪漫。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黑膠唱片的製作則是一項複雜的工藝技術,它是如何將「聲音」轉換為「可觸摸的形體」的呢?

人的耳朵能聽見聲音,是因物體震動產生聲波,藉由空氣等介質傳遞到我們耳中的結果。不同的聲音,其波形、振幅與頻率各不相同。科學家發現,聲波能透過機械震動的方式,刻錄在旋轉的滾筒上保存下來,於是誕生了「留聲機」。

後來,留聲機的形式逐漸演變,記錄的載體也由滾筒改成能大量複製的平面唱片,使得音樂得以更廣泛流通,可以說,留聲機是黑膠唱片的前身。

溝槽紋路 聲波紀錄



黑膠唱片能發出聲音的奧祕,在於唱片上那一圈圈帶有凹凸紋路的溝槽。首先,聲音透過麥克風捕捉後製作成母帶,而隨著音樂播放,堅硬的刻針(通常以鑽石製成)會將聲波的起伏刻劃在母盤上。經過反覆的電鍍、壓模程序,母盤的溝槽會被轉印成金屬母片,之後就能大量壓製出帶有相同紋路的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主要由塑膠製成,通常加入穩定劑與碳黑,使其呈現經典的黑色,唱片上那帶有凹凸紋路的實體溝槽,正是音頻起伏具體而微的紀錄。而當唱針再次沿著這些溝槽滑行時,針頭也隨之震動,經由唱臂傳到電磁感應器,轉換成電流,我們就能聽見與當初錄製時一樣的音樂了。

1950至1970年代是黑膠唱片的黃金歲月。而後,更輕巧、便於攜帶與保存,並支援倒帶、快轉、錄音等功能的卡式錄音帶興起,很快取代了黑膠唱片的地位。錄音帶是透過磁場來記錄聲音的:首先將聲音轉化為電信號,經放大後傳送到錄音磁頭,使磁帶產生相對應的磁化圖樣。播放時,這些磁性圖案再被轉回電信號並放大成聲音。

數位浪潮 懷舊回歸



然而,錄音帶也有容易損壞、不耐長期保存的缺點,到了1990年代,以數位訊號儲存聲音波形的光碟,再度取代了錄音帶的地位。進入21世紀後,網際網路的普及更徹底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只要輕輕一點,任何歌曲都能即刻在網路串流平台播放,甚至不需要任何實體的唱片或錄音帶,音樂變得更加快速與方便。

或許正因這樣的「無形」與「便利」,讓人們開始懷念黑膠唱片那分有形的存在。近年來,黑膠唱片再度在小眾音樂市場走紅,不少人願意以昂貴的費用購買黑膠唱片與唱機,從拿起唱片、擦拭封套、放上唱盤、對準唱針,那些繁瑣的步驟讓人更有儀式感,略帶雜音的音質與針頭滑過溝槽的摩擦聲,也成為溫度與質感的標記,彷彿替音樂多添了一層時間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