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BOB
文/瑢瑢
拿起唱片、放上唱盤,隨著唱針輕輕落下,轉盤開始轉動,一股溫柔而渾厚的音樂聲響起。那並不是完美無瑕的聲音,卻帶有時間流動般的質感與溫度,而這,正是黑膠唱片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黑膠唱片是20世紀中葉的主流音樂媒介,對年長一輩來說,它是青春的回憶;對年輕人來說,它代表一種復古的浪漫。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黑膠唱片的製作則是一項複雜的工藝技術,它是如何將「聲音」轉換為「可觸摸的形體」的呢?
人的耳朵能聽見聲音,是因物體震動產生聲波,藉由空氣等介質傳遞到我們耳中的結果。不同的聲音,其波形、振幅與頻率各不相同。科學家發現,聲波能透過機械震動的方式,刻錄在旋轉的滾筒上保存下來,於是誕生了「留聲機」。
後來,留聲機的形式逐漸演變,記錄的載體也由滾筒改成能大量複製的平面唱片,使得音樂得以更廣泛流通,可以說,留聲機是黑膠唱片的前身。
溝槽紋路 聲波紀錄
黑膠唱片能發出聲音的奧祕,在於唱片上那一圈圈帶有凹凸紋路的溝槽。首先,聲音透過麥克風捕捉後製作成母帶,而隨著音樂播放,堅硬的刻針(通常以鑽石製成)會將聲波的起伏刻劃在母盤上。經過反覆的電鍍、壓模程序,母盤的溝槽會被轉印成金屬母片,之後就能大量壓製出帶有相同紋路的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主要由塑膠製成,通常加入穩定劑與碳黑,使其呈現經典的黑色,唱片上那帶有凹凸紋路的實體溝槽,正是音頻起伏具體而微的紀錄。而當唱針再次沿著這些溝槽滑行時,針頭也隨之震動,經由唱臂傳到電磁感應器,轉換成電流,我們就能聽見與當初錄製時一樣的音樂了。
1950至1970年代是黑膠唱片的黃金歲月。而後,更輕巧、便於攜帶與保存,並支援倒帶、快轉、錄音等功能的卡式錄音帶興起,很快取代了黑膠唱片的地位。錄音帶是透過磁場來記錄聲音的:首先將聲音轉化為電信號,經放大後傳送到錄音磁頭,使磁帶產生相對應的磁化圖樣。播放時,這些磁性圖案再被轉回電信號並放大成聲音。
數位浪潮 懷舊回歸
然而,錄音帶也有容易損壞、不耐長期保存的缺點,到了1990年代,以數位訊號儲存聲音波形的光碟,再度取代了錄音帶的地位。進入21世紀後,網際網路的普及更徹底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只要輕輕一點,任何歌曲都能即刻在網路串流平台播放,甚至不需要任何實體的唱片或錄音帶,音樂變得更加快速與方便。
或許正因這樣的「無形」與「便利」,讓人們開始懷念黑膠唱片那分有形的存在。近年來,黑膠唱片再度在小眾音樂市場走紅,不少人願意以昂貴的費用購買黑膠唱片與唱機,從拿起唱片、擦拭封套、放上唱盤、對準唱針,那些繁瑣的步驟讓人更有儀式感,略帶雜音的音質與針頭滑過溝槽的摩擦聲,也成為溫度與質感的標記,彷彿替音樂多添了一層時間的味道,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