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自己,需建立「我可以」的經驗。(示意圖)
圖/123RF
文/王家齊(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你真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嗎?還是,你早就習慣把「我的想要」讓給了別人?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卻以為別人都已經知道了。於是,覺得「還不知道」的自己很丟臉。
這讓我想到在學校工作時,遇到的孩子們。有些家長、老師希望孩子們認真念書,卻無法具體回答:「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於是,孩子們要不是掏空自己,一路往上爬到碩士、博士、博士後……不然就是逃得愈遠愈好,離開這充滿限制又空洞的地方。
文章作者說,「事實上,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是很普遍的狀況。」對此,我也很同意。原因在於:
1.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是因為跟自己不那麼熟。
2. 跟自己不那麼熟,或許是因為,總是為了別人而活。
3. 習慣為了別人而活,常常是把別人的感受,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4. 最氣人的是:有些大人不讓你「為自己而活」,卻又在你上大學、出社會後責怪你:怎麼都沒有自己的想法?
5. 所以,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其實是還不認識自己這個「我」。
你並不需要為此丟臉。因為:
1. 許多看起來「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其實是看懂了「別人希望我變成什麼樣子?」,把自己變成他們期待的形狀。
2. 這樣的人沒有叛逆期,人生上半場看似過得一帆風順,卻容易在35到40歲左右跌一大跤。這現象有個名字,中年危機。
3. 人生上半場與下半場,遊戲規則很不一樣。由父母、師長與社會設定的「上半場」,就像是所有的奇幻故事,會有英雄、寶物與惡龍。你的目標再明確不過:一路過關斬將,得到獎賞與認同。
4. 到了人生下半場,你會突然驚覺:有些惡龍並不那麼邪惡。也不是所有寶物,都是值得珍藏的寶貝。至於英雄?那些告訴你該如何當個英雄的大人,都老了。他們的看法也變了,甚至不再堅持你成為「全村的希望」,只要健康快樂就好……
這一刻你突然發現,只有你自己,能為你自己而活。
該如何認識自己這個「我」呢?你可以嘗試以下3個步驟:
1. 先從「我喜歡」開始
許多生涯建議,都會建議你從熱情、夢想來規畫人生。但我的看法不太一樣:我認為從「喜歡」開始,是為了協助你建立有力氣前進的舒適圈,避免讓自己廢掉。
但只追求喜歡的事物,無法讓一個人成為自己。因為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你不能只要最後195公尺衝線的喜悅,而跳過前面42公里的訓練、辛苦與瓶頸。
為了持續,你需要尋找其他的動力。
2. 用「我在乎」延續動力
「在乎」與「喜歡」的差異在於,喜歡是夢想,在乎則是理想。當我們在乎一件事情,不只會有興趣、熱情——還會因為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而對於「不夠好」的現狀感到不滿。
這股不滿,其實是相當正向的能量。許多成功的創業家,都是因為看到現有的產品、服務不夠好,覺得「我來做,一定可以更好!」才為全人類帶來了破壞式創新。
3. 建立「我可以」的經驗
有了熱情,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也有了動力,知道自己可以如何持續。接下來需要的,就是累積足夠的成功經驗。這會形成一個正向迴圈:我做到了→我喜歡這樣的自己→我可以如何變得更好→我再次做到了!
成為自己,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現在進行式。願我們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與真實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