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氣容易傷腎,進補時,可考慮養肝腎的藥材,如何首烏。圖/吳建東中醫師
文/吳建東中醫師
天氣逐漸轉涼,日夜溫差增大,冬季的腳步也逐漸接近了。每年的立冬約在11月初的時候,比如今年(2025年)就是在11月7日。我們都知道這時候需要進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氣變冷,陽氣減弱,風寒增重,因為人類是恆溫動物,這時我們就容易因為寒氣侵襲而感到不適。特別是體質偏虛寒的人感受寒氣的症狀為更明顯,比如手腳冰冷、惡寒發抖、甚至是腹痛腹瀉等等。有些人甚至在秋季就有類似症狀出現,因此我們溫補的目的,就在於補養體質的不足,驅散體內的寒氣,讓我們順利度過這個冬季。
既然進補的基本概念是補體虛不足,有些基本的巨量營養素就有其必要,包括澱粉、蛋白質與脂肪,但澱粉平時主食就已足夠。因此,進補會著眼在蛋白質與脂肪。蛋白質最常用的就是肉類,如果是素食者則可以使用蛋、奶、豆等食材來替代,可達到相同的效果。至於全素者,則可考慮豆類製品,如豆腐、豆干、豆皮等等,至於素肉為加工品,含有較多的添加劑及調味料,建議適量即可。脂肪則以麻油為主,除了香氣十足以外,還有補肝益腎、潤燥通便的功效。
其次是溫補的食材與藥材。最常見的就是薑、酒,這些也是平時料理常用的佐料,但在冬令進補時會大量投入,以加強溫補祛寒的功效。某些藥材如肉桂、當歸、黃耆等等,可溫通經脈、補養氣血,我們也常常會使用。另外一類型的則是補養肝腎。因為冬季與腎相通,寒氣容易傷腎,因此某些養肝腎的藥材,如地黃、山藥、何首烏等等,也在溫補的清單上。至於如何做出營養又美味的藥膳,這就要看大廚的功力了。
然而,要注意的是,這些溫補方式是在古代物資缺乏的年代發展出來的,現今這些食材可說是隨時隨地都有,而且平時攝取的營養量也多半過剩。因此,這些溫補料理,適當食用即可,或者應該將它視為三餐中的某道料理,而非在三餐之外另外再補充,以免熱量攝取過剩。其次是近年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氣溫逐年攀升,現在的冬季已經沒有過往時那麼冷了,所以除非寒流來襲,氣溫陡降而過低,我們在一般冬日進補的時候,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溫熱,比如說薑、米酒這些溫熱的食材建議少放一些為佳。特別是在台灣這樣溼熱的氣候,如果溫補太多,會容易導致溼熱的體質加重。我們也應該適量減少燥熱的材料,而多補充一些蔬菜,以為均衡。
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許多文明病如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使用這些藥膳就更需注意,特別是本來火氣大的患者,建議可改成平補的方式,如四神湯之類,同時注意熱量及鈉的攝取,以免補出毛病。最後還是建議大家多喝溫水、多運動,可有效改善虛寒體質,也可讓大家平安度過這個冬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