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心裡事】 你給孩子的是愛,還是你的焦慮?

文/王家齊(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2025.08.09
107觀看次
字級
理想上,孩子表達情緒,父母陪伴消化。現實中,有些父母卻反讓孩子承受焦慮。(示意圖)圖/123RF

文/王家齊(大心診所資深心理師)

影響孩子一生命運的,究竟是什麼?許多人會回答:成績、才華,甚至是運氣。但心理學家武志紅指出,真正的答案,藏在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無形的「關係模式」裡。

所謂關係模式,即在關係中,誰能表達焦慮?誰來包容與化解?理想上,孩子表達情緒,父母陪伴消化。現實中,有些父母卻反讓孩子承受焦慮。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小大人症候群」:親子角色錯位。需要被照顧的孩子,變成溫順體貼的小大人。本應照顧孩子的父母,卻成了自私任性的大小孩。

當父母無法承擔焦慮,孩子會怎麼樣?

舉例來說:孩子上了國中以後,想要房間鎖門。原因是他和朋友視訊聊天,房門外總傳來「又在打電動?」或「這是誰啊?」的探問,害他很沒有面子。

當然,父母不一定要同意孩子所有要求。但能夠承擔孩子焦慮的父母,會跟他討論焦慮背後的「需要」,解法也會因應而生。比如說:聊過以後,父母才發現孩子要的不是鎖門,而是他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父母不要在那探頭探腦。

原來,小孩需要的就不是房間鑰匙,而是給空間的父母。

然而,要求「孩子承受自身焦慮」的父母,會反過來批評、諷刺孩子,像是:「你鎖門,我怎麼知道你是不是在房間裡亂搞?」「你才幾歲啊就想要鎖門,小時候我們兄弟姊妹擠一間,也沒在抱怨!」「網路上這麼多壞人,我是為了你好。」

這些話,是出自父母本身的焦慮。

「你鎖門,我怎知你在裡面做什麼?」這句話背後,是父母對失控的恐懼。「我們小時候兄弟姊妹擠一間也沒抱怨!」背後的潛台詞,則是對孩子擁有自己不曾有過的童年而產生的嫉妒。「我是為你好」,往往是父母不願面對孩子終將獨立、漸行漸遠的失落感,試圖將孩子拉回身邊的最終絕招。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慮,並把這些當成自己的焦慮來承擔,最終就會放棄「成為自己」,而是努力「當好父母的小棉襖」。

有了以上概念,你就更能看懂武志紅為「原生家庭」劃分的五個層級:

下下籤:父母以暴力對待孩子(不一定是動手打人,也有可能是言語辱罵、威脅),侵入並破壞孩子的心理空間。這樣的孩子,是父母的出氣筒。

中下籤:父母透過抱怨、訴苦等方式,不斷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孩子。這樣的孩子尚能保有部分的內心空間,但依然是父母的情緒垃圾桶。

中籤:父母不太能容納孩子的焦慮,但也帶給他太多焦慮。武志紅認為,理論上這是六十分及格,但在華人社會,或許已是八十五分高標了。

中上籤:孩子能展現自己的焦慮,父母也可以容納與消化。

上上籤:父母不只能夠承接孩子的情緒,還能教導孩子做事的道理,助他探索世界。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那又如何?

近年來,許多人將一切歸咎原生家庭,期待父母道歉,否則就「報復性擺爛」。但這就本末倒置了。理解過去並非為了審判父母,而是找回因承擔他人焦慮而丟失的「我」。

因為,有了夠完整的「我」,才會有「我喜歡」的熱情、「我擅長」的天賦,「我能夠」打造的志業,以及「我決定」為這世界貢獻的使命。這在日文中稱為「Ikigai」,也就是活著的意義。

許多人並非不想活,而是從未以「我」的姿態,真正活過。療癒的終點,正是讓自己重生,活出你的Ikigai。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