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搜奇】味蕾之外:胡椒的神奇魔力

文/吳芳銘 |2025.09.02
59觀看次
字級

文/吳芳銘

可以想像嗎?餐桌上一顆不到半釐米的圓狀調味料,有著令人著迷的魔力。不只是為食物去腥提味的佐料,還貴為貢品、貨幣與財富的象徵,更曾引發戰爭搶奪與全球尋味的航海貿易狂潮。

西諺有句「He has no pepper」,其背後的歷史含義,如今已鮮少人知。中世紀的歐洲人因胡椒奢貴,一磅胡椒等於一名士兵半年軍餉,黑胡椒被譽為「黑色黃金」,因此,當時的歐洲人便這句話咒罵他人是沒有地位與財富的「魯蛇」(loser)。

胡椒不但曾讓歐洲人為之瘋狂數百年,甚至為其交戰。公元四○八年,西哥特人兵臨羅馬城下,目的不是攻城略地,而是覬覦城內的胡椒,在擄得三千磅的胡椒和財物後,才心滿意足地鳴鑼收兵。

而胡椒不只曾在歐洲成為食物的貴族與救星,在中國的歷史上,亦曾等同黃金與財富的象徵,並成為貪婪者競藏的珍品。

《新唐書‧元載傳》記載了「胡椒至八百石」典故。公元七七七年,曾經協助唐代宗鏟除權宦的相國元載,因「納受贓私,貿鬻官秩」遭查抄家產,意外發現他竟藏有八百石(同「斛」,一斛為十斗)的胡椒。明朝重臣于謙更藉「金屋藏椒」一事,寫下「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與同僚互警。

由胡椒其名,可知非中原物產。最早出現在西晉祕書監司馬彪的《續漢書》,記載為天竺國(今印度)的特產,及「西與大秦(即羅馬帝國)通」。唐朝段成式在其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曰「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並明確指出胡椒產自摩伽陀國,當地人稱之為「昧履支」。傳至中土初稱「劈囡」,後因胡人食用與引入而得「胡椒」之名。

胡椒的東傳之旅始自漢晉時期,經由波斯商人傳入中原。這一顆顆來自異域的香料,由於當時的運輸條件及數量,屬於極為稀缺的奢侈品,被冠以「金丸使者」的美名,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徵,價格堪比黃金白銀,朝貢宮廷供帝王貴胄品賞。

其珍稀高貴的程度,至宋元時期仍可窺見,除經由西域貿易而來,更是朝廷貢品。《續漢書》言大月氏國、《魏書》載波斯皆奉胡椒為貢品,至《宋會要輯稿》亦指陳,東南亞的占城國和三佛齊國,多次遣使進貢胡椒。

魏晉時期,胡椒為藥食兩用,並有製酒作法。後來師承胡人用以去除腥羶味,或添加於胡餅上增香等,作為料理食物的香料。

宋徽宗時,蔡京初拜相,實行「打套折鈔法」,以胡椒等金貴物品為朝廷還債,藉此解決軍費問題,改善國家財政。到了明朝,朝廷為緩解財政壓力,一度用椒木折俸,也就是用胡椒、蘇木等充當官員俸祿。

從唐朝元載貪瀆直到明朝,胡椒一直具備貨幣的角色。直到鄭和七下西洋,開拓海上絲綢之路,胡椒藉航海貿易興盛大舉輸入,才終於從皇宮大院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

而在歷史上,全球尋香之旅的各種驚奇,更是令人目不暇給。古羅馬時期,阿拉伯駝隊的銅鈴聲在沙漠作響,將胡椒運向歐洲;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為尋找辛辣的香料,從歐洲遠航海至印度;後來,英國甚至與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控制胡椒貿易,甚至美國也仰賴胡椒貿易的利潤以充實國庫。

體積雖小卻辛辣的胡椒,不只征服了人們的味蕾,還是全球財富、權力、飲食文明與貿易史的縮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