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管理學②】叢林的管理法⑥

文/星雲大師 |2025.10.12
53觀看次
字級
叢林生活講究簡單,每天暢遊在法海中,沒有人我是非,所以能夠在叢林裡安住學習。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寺裡面的僧眾,像佛學院參學的清眾,出了房門一定要著長衫,出了學院的院門,一定要著海青。甚至於派遣代表,上街去購買一些特殊用品,都要由在家服務的淨人陪同,不可以一個人獨行,並且穿著海青,如果不穿著海青,只穿長衫,糾察師父、知客師父都會表堂責怪說:「這麼一個長衫大學士,搖搖擺擺招搖過市,不威儀。」這會受到責罰的。

再者,不准竄寮,禪堂、念佛堂來往都有公共的區域,參學者不可以竄寮,不可以私自約會。禪堂歸禪堂,念佛堂歸念佛堂,不能把是非帶來帶去。尤其是寮區,我睡這個寮房,不能到你的寮房去,這是非常嚴格的,所以在叢林裡,沒有私人接觸的機會,就不容易有是非煩惱。大眾團體裡,沒有私人的關係,當然就會相安無事了。

叢林裡不准「燒小鍋」,大寮備有大眾的飲食,你不能私下找幾個人再拿個小鍋炒一點菜加菜,這就是燒小鍋。試想,一寺的人眾,如果每個人都吃一個不一樣的飲食,那就沒有規矩了。小廚房只有大和尚、客堂、庫房,可以為客人加菜;或是除了高級長老、重要職事,平常可以加一、二樣菜餚以外,一般大眾不得使用。所以燒小鍋對於叢林的衰敗,影響甚大。

佛門裡的規矩,在大雄寶殿及齋堂不能隨意講話,可以在殿堂及齋堂講話的只有「兩張半嘴」,一張嘴是大和尚的,第二張是糾察師,另外半張嘴就是香燈師、殿主師、行堂師,但也只能小聲的講一句、兩句「你去燒香、你去點蠟燭」等,不能多言。兩張半嘴就是提醒學人,不能老是在殿堂、齋堂裡講話。

叢林生活講究簡單,洗臉二把半,衣單二斤半,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進了佛殿,就要發四弘誓願、三皈依、回向。每天都暢遊在法海之中,就沒有人我是非,所以大家能夠在叢林裡安住學習,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7.獎勵發心

叢林的管理,最主要是講究發心,不是用「利」來誘惑你,獎勵你多少錢做多少事,而是獎勵你要發心。比方吃飯要發心,飯就會吃得飽;睡覺要發心,覺就會睡得很甜蜜;做事要發心,事情就會勤勞、歡喜去做;說法要發心,就會樂說、樂於教導人;修持很發心,就會很認真、很嚴謹。所以,在叢林裡面,就是升級、論功行賞,也要看你平時的發心有多少,能擔當多少,來定你未來的位置、未來的出路。

在叢林裡,沒有錢財物質的欲望,大家都過著安貧、空無的生活,覺得很安定。反之,欲望是無限的,社會一般的團體,大家都講究欲望,要待遇、要放假,就有煩惱、有是非、有功過;而叢林寺院沒有這許多欲望,只想發心為人服務,因此就沒有是非煩惱。

8.六和僧團

過去佛陀以「六和敬」統攝僧團,故僧團又稱「六和僧團」;而叢林能成為安心修道之地,主要是規矩管理得當,依佛陀制定的六和精神,公平正義行事。所謂「六和」,就是在行為、語言、思想、見解、經濟、法規這六個方面都能夠和諧相處,如:「戒和同修」就表示法制平等,「見和同解」就是思想上的共識,「利和同均」就是經濟上的平均,「身和同住」就是我在眾中,「口和無諍」就是要說好話,「意和同悅」就是心意要尊重包容。有了「六和敬」,這個僧團才會和樂清淨,才能夠安住,這就是叢林的管理學。

叢林裡,大家安貧樂道,主要的就是他們說話的語言、行事的周到、上下的次序、來往的規矩、分門別類的規定,及大家的職權、說話,都有一定的標準。所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叢林因為有制度、有規矩,因此,出家僧眾在各個小廟出家以後,都要到大叢林裡來參學,就等於去留學、去念大學。在叢林參學了以後,才能完成一個僧人的學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