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跨度十萬年的 廣都博物館

文/郭詠澧 |2025.09.01
60觀看次
字級
李冰開鑿廣都鹽井模型圖。圖/郭詠澧
五代十國文官陶俑。圖/郭詠澧

文/郭詠澧

四川雙流原名廣都(亦稱都廣),為古蜀三都之一,隋代仁壽元年(六○一)因避諱太子楊廣,改名雙流。位於成都雙流區的廣都博物館,是座融合漢唐建築風格的歷史博物館,重檐歇山頂主殿伴有四座漢闕式樓台,朱紅立柱與青灰瓦當古樸而莊重。整館占地面積約九千平方公尺,氣勢恢宏,樓閣亭台錯落有致,處處顯現古色古香。

館內從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歷史文物近三千件,時間跨度約十萬年,涵蓋石器、玉器、陶器、青銅器、瓷器、骨角器等。展區沿著歷史脈絡,由序廳「都廣之野:神話與現實的交織」 展開:巨型LED螢幕以《山海經》的「都廣之野傳說」為引,勾勒出此地十萬年前的人類活動史,距今五萬年的亞洲象肱骨化石與舊石器時代的石斧、石刀等工具,訴說著先民狩獵採集的故事。

離開序廳,即進入五個獨立展廳和展廊,展示當地不同時期的出土文物及文化發展。

第一展廳「平原晨曦:石器時代的生存智慧」裡,可使用VR互動裝置體驗王家堰遺址的考古現場,並可親手觸摸石核、砍砸器,感受十萬年前人類打磨工具的經驗;獼猴桃、豇豆種子化石,則揭示了成都平原的農業基因。

第二展廳「廣都樊鄉:古蜀青銅的神祕之光」,透過光影投射,讓古蜀時期的商周青銅器與三星堆金沙遺址文物在此交相輝映,其中又以一尊複雜精緻的青銅神樹最引人注目,虛實重現古蜀王國的輝煌。

第三展廳「蜀郡名縣:漢代生活的鮮活切片」,展示漢代市井生活,街市店舖林立、酒肆招牌輕搖、陶狗陶雞憨態可掬。令人驚豔的「牽馬石人俑」,馬鬃線條流暢,牽韁人俑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讓人嘆為觀止。

第二到第三展廳之間,有一條「絲路源點」展廊,利用現代科技動態呈現絲路畫卷,透過光影投射,模擬絲路商隊行進的場景,還可掃碼觸發駝鈴聲效,透過多媒體裝置體驗穿越時空的互動感受,特別震撼。

第四展廳「川中水埠:絲路與交子傳奇」,聚焦隋唐、五代到兩宋時期,廣都作為絲路起點的歷史,重點呈現鹽業、河運及蜀錦文化的繁榮盛景。包括經濟發展的象徵,李冰在雙流境內開鑿的「廣都鹽井」;世上最早標示產地的蜀錦「聯珠對龍紋綾」,刺繡的異域紋樣印證雙流與西域的貿易往來。

除此之外,還有世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專用紙張──雙流特製的「楮紙」殘片,通過文獻與復原場景,強調「楮紙造幣」的歷史地位(交子發行於唐宋,以雙流特製楮紙製造,宋代因此將紙幣稱為「楮幣」或「楮券」)。

第五展廳「天府重鎮:移民文化與文脈傳承」,除了國學大師「川西夫子」劉沅的《槐軒全書》手稿之外,更將明清湖廣會館模型與宋代三彩陶俑並列,展現多元文化交融。

展廳終點,以「千年古廣都‧時代新雙流」巨幕影像牆回顧雙流千年發展。從左思〈三都賦‧蜀都賦〉的「帶二江之雙流」,到李白〈登錦城散花樓〉的「春江繞雙流」,再以老照片與方言音頻串連起市井溫情,藉由新與舊的碰撞,呈現熠熠生輝的雙流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