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屬於富含色胺酸的食物,適量攝取可促進神經調節,改善睡眠品質。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自新冠疫情以來,壓力導致失眠等睡眠障礙問題加劇。2022年調查顯示,全台約20%人口有失眠困擾,每年消耗9億顆安眠藥,突顯睡眠問題的嚴重性。睡眠的時數與品質,不僅影響精神狀態與工作效率,還與身體的新陳代謝密切相關。
「沒睡飽會變胖?」研究發現,每晚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體重過重的比例,高於睡超過10小時者,顯示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肥胖。究竟如何透過飲食改善睡眠?
就寢前3小時 不宜攝取辣物
好食課團隊營養師黃茉溪表示,首先要牢記以下「睡前飲食禁忌」,上床前3小時內,避免吃含咖啡因、辣味食物、高升糖指數食物以及產氣食物。
咖啡因與「睡眠啟動」物質腺苷(adenosine)結構相似,會競爭性地抑制腺苷作用,干擾大腦「睡眠反應」,導致難以入眠。雖然個人對咖啡因耐受性因基因差異而異,但建議傍晚後避免飲用咖啡、茶、可樂、能量飲料或食用巧克力,以免影響睡眠。
周末聚餐常見的麻辣火鍋或辣味小菜,雖美味卻不宜睡前食用。辣味食物易引起食道與胃部灼熱感,影響入眠。若晚餐或消夜無法避免,建議食用後休息2∼3小時再就寢。
精緻甜食或某些水果等高升糖指數食物,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血清素分泌,短期內讓人感到放鬆想睡。但長期攝取過多恐導致肥胖、慢性發炎及荷爾蒙失調,進而干擾睡眠品質。平時應減少這類食物,調理體質以助入眠。
富含膳食纖維的地瓜、糯米或汽水等產氣食物,易造成腸道脹氣,帶來不適感,影響入睡。睡前應避免此類食物,保持腸胃舒適。
全穀類、豆類 天然B群來源
同時,可以適量攝取「助眠飲食」,以下3類食物,可以幫助改善睡眠品質:
1.色胺酸食物:色胺酸是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原料,有助調節放鬆感與生理時鐘。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包括黃豆製品(豆腐、毛豆)、奶類及未精製全穀雜糧(大紅豆、麥片、小麥胚芽),可促進神經調節,改善睡眠品質。
2.牛奶:睡前喝溫牛奶是否真有助眠效果?雖無直接研究證明,但牛奶富含鈣質,有助肌肉放鬆與舒緩焦慮,且含色胺酸可促進褪黑激素合成。研究顯示,日常攝取牛奶,與較佳的睡眠品質呈正相關。
3.維生素B6:維生素B6是血清素合成的輔助因子,可從香蕉、酪梨及未精製全穀雜糧(如馬鈴薯、地瓜)中獲取,可提升睡眠品質。
許多人擔心睡前服用維生素B群會導致失眠。事實上,B群主要促進新陳代謝,對於無缺乏問題的人,補充B群不會提神。但研究顯示,缺乏B群可能會增加失眠風險,因此,均衡飲食至關重要。
黃茉溪建議,攝取全穀類、豆類、蛋類及奶類等天然B群來源。然而,部分研究發現,晚上服用綜合B群,可能降低睡眠品質或導致晨間疲勞。她提醒,避免睡前3小時進食,營造舒適睡眠環境、適度運動及規律作息,都是提升睡眠質量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