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這陣子,教育界重視SEL(社會情緒學習)的政策推動,類似情緒相關的計畫方案,在海外已行之多年,有些家庭、大學、國家也有系統地規畫相關細則,在國中小階段不斷倡導與實踐。
它不該只是文獻探究與理論性質的計畫,而應該是真實且生活化地在生活中實踐,唯有透過「實踐」,讓親師生都有感且容易推動,才有辦法產生效益,改變自我性格與社會的整體氛圍。
前幾天,受邀擔任SEL工作坊講師,我帶著有興趣的家長、老師們一起研討。什麼是SEL?多數的家長,最關心孩子情緒與教養的問題,而老師們則憂心忡忡,深怕新的計畫下來,又要人仰馬翻了。其實,只要掌握五個面向,就算是達成SEL的重要內涵了──那便是「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負責任的決定」。
我們可以怎麼跟孩子們互動呢?例如,我會請孩子們閉上眼睛,在不受外物干擾的情況下,靜下心來想想看,今天、最近或是曾經的一個事件,帶來怎樣的心情?這個心情可能是正向,也可能是負向,都可以被接受。在這個環節,主要就是在進行第一層的內涵──自我覺察。
我們都需先經歷「覺察」,才有辦法感受當下的自我,因為所有的反應、行動、想法,都是從覺察開始的;有了覺察還不夠,因為覺察屬於內在性質,需透過各種管理技巧,才能讓內在的情緒,不至於持續在內心發酵,或表現出外顯行為而影響他人(尤其負面覺察),因此,「自我管理」也是重要的面向。
如何做好「自我管理」呢?最直接也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指導」──我教你怎麼管理情緒。然而,每個人的情緒忍受度不同,再加上人是由複雜的生命經歷所組成,很難透過單一指導來協助他人管理自我,因此,我們可以帶著孩子,透過閱讀中的人物與事件的經驗、真實人物的經驗,來模仿他人的管理行為。而前提是,孩子需要有自我判斷力,來意識這個管理行為是否合宜。
過往,我們所認為的「不能哭、不要難過」等語彙,也慢慢被推翻,因為「壓抑」並不是一件可取的事。
管理好自我之後,便是社會覺察。我們還要讓孩子學習察言觀色,判斷目前大家的情緒為何。例如,如果發現街道空蕩蕩的,要推論可能發生什麼事?又或者,如果一個人這幾天忽然和以往個性不太一樣時,他可能發生什麼事情,當下再決定要採取什麼行動。
當有了覺察之後,還需進一步學習如何與他人、社會互動,有時候可以不理會,有時候可以有意識地跟著大家一起做,有時候必要的盲從也是明哲保身之道,當然,如果想特立獨行,也是社會覺察下的一種決定,重要的是,不要傷害到他人。
SEL最後的目標,是希望我們每個個體都可以影響社會、貢獻社會,這些都是奠基於良好的身心素質──如何負責任地做出決定。負責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察覺與管理,做決定的行動則能影響小型或中大型社會。我們要帶孩子三思而後行,先想想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有沒有能力承擔後果,一切都沒有問題之後,再採取行動,並期待行動的結果是能發揮正向力量的。
SEL目前被教育部列為五年期的中長程計畫,在現階段,著力於孩子的「自我力」,包括自我覺察與管理,除了情緒的面向,還包括做好自己的本分、養成自發、自律、自動自發的習慣,等親師生普遍有了最基礎的認知,我們才能持推動未來的其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