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宗霖
每個人活在世上,多少都有與人競爭的經驗。不論是學業、競賽或工作,甚至只是兩個小朋友搶奪零食,往往誰也不肯讓,誰都不想吃虧。而中年的我,人生已過三分之二,人生閱歷增多,如今才慢慢體悟到「吃虧是福」的道理。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
鄭板橋是清代前期的藝術家,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長大,二十歲就考取了秀才,二十六歲開私塾教書,但因所得不夠維持生活,三十歲到揚州賣畫。四十三歲時考中進士,但直到四十八歲才調任山東范縣縣令,五十三歲又調任濰縣縣令。
此外,他的藝術天分很高,書法作品非常有特點,不像一般正楷寫得方方正正,而是像一幅畫,稱「六分半書」,還會加註小字說明,讓作品親切易懂,更為平易近人。
鄭板橋在濰縣做縣令時,是個十分親民的清官,受到老百姓的歡迎;並有〈吃虧是福〉及〈難得糊塗〉的匾額,傳為警世箴言,人人書寫掛牆上,或刻在拓片和石頭上。
據說,「難得糊塗」四字還有一段有趣的來歷。
有一年,鄭板橋到山東萊洲雲峰山觀看鄭公碑,晚間借宿於山下一老者家。老人自稱糊塗老人,家中有一塊特大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美,鄭板橋看了大為讚賞,老人便請他留下墨寶,打算之後請人刻於硯台上。鄭板橋便題寫了「難得糊塗」四字,並蓋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因硯台還有很大一塊空餘,鄭板橋於是請老人題寫一段跋語。老人沒有推辭,隨手寫下:「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寫罷,也蓋了一方印章:「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這時鄭板橋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隱退官員。他見還有空處,又提筆寫了一段文字:「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福報也。」顯露他豁達的人生觀。
鄭板橋雖然寫下「難得糊塗」,但並不是真的糊塗。在他六十一歲時,鄉里發生災荒,他積極地為民請命,請大官撥款,結果得罪了上面的官吏,因而被罷官。
其實,他只要裝糊塗,對百姓的痛苦視而不見就可繼續當官;但相反地,身為縣令的鄭板橋面對黎民的痛苦,無論如何都要為民請命,也有丟官的覺悟與氣量。如果是我們,又會如何選擇?
事實上,鄭板橋不怕吃虧也不糊塗,只要能讓人心生歡喜,自己受點委屈又何妨?正如他筆下的竹石,風雨中的竹子雖然會低頭,但脊梁依然挺拔。
而「學吃虧」,正是鄭板橋作為家訓而書寫的。世事紛紜,路有坎坷,好人品才是一生的通行證。事實證明,百姓喜歡他、愛戴他,家家戶戶都掛上他的書法作品,流傳於世。
我們也不妨學學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體會糊塗文人寧願吃虧丟官的決心,只為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