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台灣時,設立了一家台灣銀行(光復後仍保留此名稱),作為台灣的中央銀行,並發行「台灣銀行券」,藉以全面控制全島金融和生產事業。
由於日本領台之初,刻意限制工業在台灣的發展,以致台灣銀行只能到日本尋找投資。最初的對象是中小企業,但尚不能滿足;後來找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暴發戶──鈴木商店,雙方生意往來如膠似漆,頗受世人非議。
鈴木商店創立於明治三年(一八七○),經營砂糖、樟腦,本就與台灣有關聯。然而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卻開始經營起鋼鐵、鹽、小麥粉、啤酒、菸草、橡皮、金屬、船隻、肥料、人造絹絲等五花八門的事業,不但躍身為世界聞名的大企業,在日本也與三井、三菱等大財團並列。
鈴木商店如此畸形的發展,自然與政治勢力掛勾有關。後藤新平擔任台灣民政長官時,對於鈴木商店在台灣的活動予以很多方便,這是人盡皆知的。而日本三大政黨之一的憲政會(後改稱立憲民政黨),與鈴木商店關係尤為密切。
昭和二年(一九二七),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過度膨脹的鈴木商店最終破產,投資鈴木多達三億日圓的台灣銀行當然也被拖下水。三井等銀行見情形不對,立刻收回融資,台銀眼看就要面臨倒閉的厄運。
最後,日本內閣以緊急敕令命日本銀行融資救急,並宣布若因此造成銀行損失,兩億日圓以內都將由政府予以補償。如此,台灣銀行才終於度過難關,得以繼續經營。
關於鈴木商店的老闆,日本民間有很多傳說。
相傳,鈴木商店其中一位老闆曾以黃金為鞋底,當他在日本料理店脫鞋上榻榻米時,目睹之人莫不驚羨。又傳,另一位老闆喜愛在藝妓館散發千圓日幣,從旁觀賞藝妓爭相奪搶現鈔為樂。
這些傳說,或許誇大其詞不足採信,但是大正九年(一九二○),鈴木商店的女強人鈴木米在神戶郊外須磨海濱所建巨宅,被稱為當時日本最豪華的住宅,卻是有目共睹,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