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攬勝】中川第一禪林:四川綿陽聖水寺

文/郭詠澧 |2025.10.08
38觀看次
字級
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金身。圖/郭詠澧
聖水寺宏偉山門。圖/郭詠澧
吉祥門五百羅漢泥塑長廊。圖/郭詠澧

文/郭詠澧

有「中川第一禪林」美譽的聖水寺,坐落在四川綿陽城西、涪江右岸的塔子山南麓,是川北蜀道上歷史悠久的古剎。因山上有泉水湧出,自古以「龍泉聖水」聞名,民間流傳「聖水落千庄」、「飲之去病免災」。

該寺始建於唐代永徽年間(六五○~六五五),初名「甘泉寺」,明代正統元年(一四三六)更名「聖水寺」。因年久失修,一九八九年經果忍法師主持復建,歷時二十餘年恢復主體建築,成為朝聖拜佛、賞景遊憩的大型寺廟,也是川北佛教文化地標。

聖水寺占地一百四十餘畝,地勢開闊,規模宏偉且布局嚴謹,建築群採唐風與明清形制,融合江南園林雅緻意境,形成三軸九院格局,頗具大叢林氣象。

沿中軸線自下而上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觀音殿、大悲殿、韋陀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氣勢恢宏的殿堂,兩側則分布著玉佛殿、地藏殿、伽藍殿、禪堂、鐘鼓樓,以及亭、閣、樓、廊建築,不僅展現古寺風範,亦為園林風格與佛教藝術之融合典範。

天王殿面闊五間,供奉彌勒佛與韋陀菩薩,兩側四大天王以香樟木雕刻而成,殿前盤龍石柱奪目吸睛。

大雄寶殿的朱檐金瓦斗拱有明代遺風,七開間重檐歇山頂,殿高十六公尺,供奉釋迦牟尼金身,兩側十八羅漢姿態各異;另有三十二品《金剛經》碑刻立於兩廂,字跡遒勁如刀刻斧鑿,殿前鐵鑄鐘重達三噸,鐘聲悠遠。

觀音殿供奉毘盧觀音像,手持淨瓶與楊柳枝,基座暗藏排水系統,暴雨時水自蓮花瓣間湧出,形成「觀音灑露」奇觀。大悲殿供奉四面千手觀音,為榫卯結構楠木雕塑,四面神態各異,慈悲莊嚴,四十二臂手持法器,手掌內置銅鈴,風過時梵音陣陣。

玉佛殿則是供奉緬甸華僑捐贈的三尊緬玉佛像,其中釋迦牟尼佛高二‧七公尺,通體潔白瑩潤,佛首鑲嵌夜明珠,甚為珍貴。

聖水寺尤以吉祥門雕塑長廊著稱,總長兩百公尺,以傳統泥塑工藝雕刻五百羅漢塑像與飛天手舞足蹈情景,人物姿態鮮活生動,衣紋皺褶細膩自然,被譽為「東方佛國浮雕史詩」。鐘鼓樓採用鋼結構與仿古飛檐結合,直徑一‧五公尺銅鐘刻有《心經》全文,每日晨鐘暮鼓與涪江濤聲共鳴。

寺後方有七座摩崖造像龕窟,題記顯示鑿於唐代永徽元年(六五○)。龕窟中有罕見的「佛道合龕」摩崖造像,道教天尊老君、真人和佛教阿彌陀佛、菩薩並列於龕內。此種佛道融合文化,反映了唐代中後期佛道教交融的歷史背景,為研究唐代宗教演變提供實證,深具歷史意義。

第七龕窟水月觀音保存完整,面部圓潤、眉眼低垂,嘴角微含笑意;頭戴三葉寶冠嵌圓形寶珠,S形冠繒帶呈波浪形飄動感,右腿自然下垂,左腿屈膝盤坐,姿態閒適,具中唐風格。造像題記為唐代中和五年(八八五),是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水月觀音像。

寺後方有泉水自石隙湧出,泉眼終年不涸,相傳為唐代高僧求雨所得;另有一古井「聖水泉」,井水清冽甘甜,相傳為「龍淵」遺跡。唐代開鑿的〈聖水龍湫記〉摩崖石刻,現雖殘損,但印證了千年祈雨文化。

聖水寺自唐代甘泉到今日禪林,古韻與傳奇交織,以千年積澱守護禪宗法脈,遊客既能感觸歷史厚度,亦可欣賞佛藝殿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