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與矽谷 皆始自於他

文/張瑞棋 |2025.08.19
39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張瑞棋

電晶體與矽谷無疑是現代科技文明的基石,而它們的起源都與一個人息息相關,那就是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

紐約時期 創電晶體



蕭克利的家鄉就在帕羅奧圖,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後,遠赴東岸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因為當時東岸的學術水準與科技工業都遠勝於西岸,因此他於1936年取得博士學位後,到位於紐約的貝爾實驗室上班。

當時AT&T亟欲發展越洋電話,但真空管無法用於海底電纜,在無線電波的高頻頻段又表現不佳,因此蕭克利的首要任務便是開發固態元件,取代已經遇到瓶頸的真空管。

蕭克利設想出「場效應電晶體」,利用電場將矽晶體的電子吸引到表面,形成電子通道,藉由改變電場來達到開關與放大訊號的效果。理論上應該可行,但負責動手實驗的布拉頓(Walter Brattain)卻一直無法成功,最後才由剛加入貝爾實驗室不久的巴丁(John Bardeen),在1946年發現問題出在「表面態」。原來表面那層矽原子的外層軌域並未填滿,所以被電場吸引上來的電子紛紛落入其中,無法成為自由電子。

為了克服表面態,巴丁與布拉頓於第二年年底陰錯陽差地發明「點接觸電晶體」,成為史上第一個電晶體。蕭克利不滿光環竟被兩個下屬搶走,自己被排除在外,一個月後,發明出三明治結構的n-p-n「接面式電晶體」,無論是性能或穩定性都比點接觸電晶體來得優異,成為現代電晶體的原型。

出走創業 叛徒事件



雖然蕭克利成功證明自己的才能無人能比,但由於他的火爆脾氣逼走許多下屬,貝爾實驗室高層一直未再讓他升到更高職位。

1956年初,在貝克曼儀器的資助下,蕭克利創立了「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開發並製造電晶體。蕭克利頗有識人之明,所招聘的均是一時之選的青年才俊。只不過他仍未改其火爆脾氣,動不動就當場發飆,絲毫不顧下屬感受與尊嚴。

1956年,蕭克利與巴丁、布拉頓三人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獎後,更加目空一切,不顧原先產品已進度落後,竟決定另行開發p-n-p-n四層電晶體,公司前景令人擔憂。1957年,以諾伊斯(Robert Noyce)與摩爾(Gordon Moore)為首的8名員工集體辭職,共同創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俗稱「八叛徒事件」。

剛愎自用的蕭克利終於在1963年鞠躬下台,他所創立的蕭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在歷經兩次易主後,也在1968年關門大吉。

蕭克利未能如願成就大業,他的夢想反而在「八叛徒」手中完成。開枝散葉之下,20年內大約成立了70家半導體公司,而且都坐落於附近,因而形成了後來所謂的「矽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