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矽谷

文/原禾香 |2025.08.19
25觀看次
字級
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原禾香

「矽谷」(Silicon Valley)一詞,於1971年首次出現在《Electronic News》的報導中,由記者Don C. Hoefler命名。

化學元素 獨特價值



這個名稱源於「矽」(Silicon)—— 一種化學元素,原子序為14,主要以石英或沙子的形式存在於自然中。而近數十年以來,化學元素「矽」展現出「獨特價值」,主要源自於它是半導體材料的核心。在特定條件下,它既能導電,也能絕緣,具有如同閘門般控制電子流動的能力。這使得它成為晶體管(transistor)與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設計的基礎材料,是現代電子工業的重要基石。從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到汽車的感測晶片與AI伺服器,幾乎所有數位設備的核心都倚賴這片看似微不足道、實則舉世關鍵的材料。

矽谷之父 孕育巨頭



矽谷形成之前,原是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南緣地域,原本只是一望無際的杏樹果園,目前則是成為全球科技版圖中一個舉足輕重的座標,標示著創新、風險投資與前瞻思惟的象徵。從其發展歷程中發現,於1891年由美國鐵路大亨Leland Stanford與妻子在帕拉奧圖(Palo Alto)創立了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開始為這片土地種下知識的種子,也意外奠定了日後科技革命的搖籃,並打造出世界的高科技聖地。

這個種子直到1930年代末才真正萌芽—— 被後人尊稱為「矽谷之父」(Father of Silicon Valley)的史丹福教授 Frederick Terman,他鼓勵學生投身工程實務、創立企業,間接孕育了惠普(HP)、Fairchild Semiconductor等早期電子巨頭。1951年,史丹福工業園(Stanford Industrial Park)正式設立,開創出一種前所未見的產學合作模式—— 學術知識與產業實務交錯,如同電路板中彼此連接的晶片,構築出創新的神經網絡。

自1970年代起,矽谷進入高速成長期。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的誕生催生了個人電腦革命;1980年代製造業外移後,矽谷轉型為創新與研發的中心。進入1990年代,網際網路興起,Google、Yahoo、Facebook(後稱Meta)等企業有如繁星,把矽谷裝點為全球矚目的明星。據說,當時在矽谷的價值,人們是只是僅僅說出你所住的「郵遞區號」,便可能讓人肅然起敬,彷彿那裡的土地是以黃金與智慧共同鑄造的。

地理外移 AI回歸



然而,因為COVID-19新冠疫情造成莫大的影響,《彭博》(Bloomberg)與《TechCrunch》接連報導:Meta在灣區縮減實體據點,特斯拉則將許多研發資源移往德州奧斯汀(Austin),引發「矽谷是否失去吸引力?」的討論。加上高昂的生活成本、稅制壓力與遠距居家上班(Work Form Home)的現實趨勢,讓這座城市面臨調整。

不過,在如今已然進入「人工智慧時代」(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矽谷仍然擁有浪潮之巔的科技企業而魅力不減,像是掀起「黃仁勳風潮」、「兆元宴」的GPU晶片巨頭NVIDIA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提供算力基礎;總部位於舊金山的OpenAI則推出ChatGPT,點燃全球對「生成式AI」(Generative AI)的熱情;Anthropic、xAI等新創企業紛紛獲得巨額資金挹注,還有矽谷代表性企業Google近期也發布將Gemini AI模型導入,使搜尋引擎從傳統關鍵字搜尋,轉型成能理解複雜語句與多層次查詢的AI產品……矽谷在轉型與再造中,似也找回既有節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