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幼時的記憶裡,小學門口是一處危險的地方,倒不是因為車水馬龍危險,而是有太多吸引人的零食與小吃。有些是老闆推著攤子來兜售,有些是掛在沿途的柑仔店櫥窗或是店門前,這些絢麗多彩、五花八門的零嘴,吸引著孩子們把口袋裡的零用錢給掏出來。
戰後初期,台灣仍處於經濟的恢復期,物資普遍缺乏,主食與副食品的供應都不足,零食自然也比較少。柑仔店所賣大多為生活必需品,像是糧油、雞蛋、調味品,間或會有麥芽糖、花生糖、爆米花、綠豆椪、無花果乾、西瓜糖、芒果乾或是餅乾等零食,但大多數的孩子無力消費。
隨著經濟不斷提振,一九六五年起,台灣不再需要美援挹注之後,伴隨著製糖與罐頭的蓬勃,市面上開始出現一些便宜的零食。像是一九六○年代推出的「大豬公」,其實是魚漿加糖、鹽調味,添加了色素的加工食品;一九六八年,膨化零食「乖乖」上市,用的是玉米磨碎後製成的玉米粉,這在米糧管制年代裡,是比較容易取得的原料,經過擠壓膨化、滾筒調味、烘烤冷卻之後包裝而成。
一九七○年,復有經典零食「王子麵」問世,這種新出品的袋裝速食麵,一開始的內容量是八十克,調料包僅有鹽、味精與部分乾燥蔥末,包裝上的卡通圖樣是一個戴著運動帽的小孩。或許因為沒有油料包,許多小孩便將調料直接撒入袋內,捏碎麵體食用。爾後,王子麵呼應民眾的需求,推出了僅十五克、調料直接撒入壓碎麵體的小包裝,稱為「小王子麵」。
還有一九七一年出現的「可樂果」,一開始用蠶豆做成蠶豆酥,後來為了追求口感同時避免蠶豆症患者誤食,從而改用豌豆,也是深受歡迎的產品。有些廠商腦筋動得快,為了推升買氣,每包零食裡還會附贈小玩具。
除了這一些有特定公司大量製造的零嘴之外,還有許多沒有包裝的散裝零食。像是做成可樂瓶外形、吃來軟Q軟Q的可樂橡皮糖;中間有洞,能吹出聲音的口哨糖;放在舌尖會彈跳的跳跳糖;有著綠白紅配色,像是義大利國旗的三色軟糖;以及含在嘴裡的棒棒糖、假裝塗抹口紅的口紅糖、中間夾著梅子的梅芯糖、用來配中藥的仙楂糖、黃色小袋包裝的麵茶粉包等等。
另外,還有豬耳朵、飛機餅乾、麥芽餅乾、地瓜酥、卡哩卡哩、菜脯餅等餅乾類食品。巧克力也大受歡迎,柑仔店裡經常可看到的散裝品,包括足球巧克力與金幣巧克力;至於用膠管包裝的巧克力醬,吃起來不像是真正的巧克力,甚至在高溫之下也不容易化掉。
每到夏日,零食的種類就更多了,除了經常見到的袋裝冬瓜露、小型夾鏈袋裝的酸梅湯與檸檬水、長條型的果汁棒之外,還有一些凍品,小美冰淇淋算是較常見的品牌;有些則是單純的清冰或是加上色素的冰棍,還有小販沿街叫賣的把晡(Babu)或是芋頭冰,以及柑仔店裡販售的冷凍果汁棒。家裡買來冷凍袋自製的綠豆冰,也會在這時候出現。
一些比較具有規模的公司,在電視普及之後也會買廣告,搭配琅琅上口的廣告歌曲行銷產品,像是乖乖、小美冰淇淋都有主題歌,透過味蕾與音樂,陪伴著孩子們一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