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山寺雞冢〉這則故事,出自《宋高僧傳》(或稱《大宋高僧傳》),共三十卷,宋代釋贊寧著。
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贊寧任右街副僧錄時,奉令回杭州編纂《大宋高僧傳》,撰成於端拱元年(九八八),前後歷時七年。宋太宗令僧錄司編入《大藏經》,賜絹三千匹。全書分為十科,每篇之末有論,與《續高僧傳》同。其中,又以反映「南頓北漸」之爭的〈習禪篇〉最精采,是研究禪宗史很好的資料。
〈山寺雞冢〉的故事,發生在杭州的徑山寺。當年,有位僧人釋法欽養了一隻雞,此雞生來不吃蟲子等有情眾生,且與釋法欽形影相隨,幾乎走到哪跟到哪,從來不曾受到其他事物吸引而跑開。
後來法欽法師要去長安,沒辦法帶著雞一起去,便獨自走了。這雞尋不到法欽法師,惶惶然地哀鳴了三天,即悲傷而亡。寺裡的僧人將雞埋了,墳冢至今還留在山上。
有詩嘆曰:「三生帶得善根來,久傍禪扉舊綠苔。一片行雲留不住,寒窗風雨助啼哀。」
位於杭州西郊的徑山寺古剎,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由唐代宗下詔興建,至今已有一千兩百多年歷史,規模宏大,乃江南「五山十剎」之首。這座古老禪院,與中國茶文化有著莫大關聯,不僅是「茶聖」陸羽撰寫《茶經》之地,對日本茶道影響深遠;流行於宋代的「茶百戲」,據悉也是由徑山茶宴中的「點茶」演變而來。
南宋時期,徑山寺有寺僧一千七百餘名,寺廟建築一千多間,香火鼎盛,享負盛名。後經戰亂失修,原建築幾乎蕩然無存,只剩下宋孝宗御碑、三尊鐵佛、鐘樓、永樂大鐘、歷代祖師銜碑等文物。而二○一○年重建後的徑山寺,山明水秀、曲徑通幽,仿古禪院鱗次櫛比,再現唐宋風韻,讓人猶如置身古代園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