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愛談情】 怎樣做才是為孩子好?

文/王瑞琪 |2025.05.13
39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王瑞琪

幾年前有一場演講,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美好經驗。邀請我的是台北有名的貴族學校,性質是全校的周會。我到了會場看到數千名青少年,就知道一定要盡快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於是,捨棄了原本四平八穩的開場白,我一開場就直接說:「你們相不相信?我知道你們家的爸爸媽媽最常說的三句話。」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好奇地把頭抬起來看著我。我馬上揭曉答案:

第一句話是:「明天要段考,你還在玩遊戲,不要命啦!」學生都笑了。

第二句話是:「趕快睡覺,不要再滑手機了!」學生笑得更大聲了。

第三句話是:「我為你做這些,還不是為你好!」學生的笑聲和鼓掌聲簡直快把大禮堂的屋頂震破了!

「我還不是為你好。」這句話對許多孩子來說真是既熟悉又無奈。有些父母往往以愛之名,替子女做各種決定,甚至自顧自地為他們「犧牲」、「奉獻」,卻未必符合孩子的需要,結果經常只感動了父母自己。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體現在「有求必應」,或為他們遮風避雨,而是體現在尊重、信任,並能逐漸放手;甚至,大膽地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學習為家庭或社會做出貢獻,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

在這溫馨的五月,到處都能聽到歌頌母愛的聲音,可惜的是,傳統上,母親的偉大經常與「犧牲奉獻」畫上等號。有些父母不惜放棄自己的夢想、事業,甚至健康,認為這樣才算「好父母」。然而,這種付出不僅讓孩子感到很有壓力,還可能讓親子關係變得沉重。

常見的例子是,母親辭去工作,全心全意為孩子安排生活大小事,但在孩子逐漸長大後,他們可能會因為母親的過度掌控而感到窒息,或者只能做個唯唯諾諾的「媽寶」,無法獨立生活。所以,教育或諮商工作者通常不鼓勵父母為子女「犧牲」或「奉獻」,養出無數的「巨嬰」。再次強調,在愛孩子之前,父母都需要以身作則,先學會愛自己。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信任與陪伴。許多父母總想要幫孩子規畫好一切,甚至干涉孩子的所有選擇。然而,孩子終究有一天要自己面對人生,父母只需要提供指引,而不是越俎代庖,掌控他們的未來。

相信我,在我接觸的無數個案中,父母的「犧牲」不一定能換來孩子的感恩,反而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當孩子長大後選擇與父母不同的道路時,父母就覺得自己的付出被辜負了,造成彼此的痛苦。事實上,孩子需要的從來都不是父母無條件的犧牲,而是尊重、信任和對話。

許多家庭習慣讓孩子專注於學業,其他的事情一律由父母包辦。然而,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誤以為「家」只是享受或索取的地方,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麼。讓孩子分擔家務,除了能讓他們學會責任感,也能提升他們的獨立能力。

此外,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例如:討論家庭旅行計畫或購物預算,也能讓孩子們學會思考與協調,這不僅能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也能讓他們更珍惜家庭資源。

因此,當父母想對孩子說:「我這樣做是為你好。」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或只是我的期待?」只有當愛建立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讓孩子快樂成長,也能讓家庭關係更加和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