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靜止會讓氣血滯留,因此要避免當久坐族,平常可從事瑜伽或核心運動,強化肌肉支撐力,預防筋骨勞損。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甚至手麻腳麻?看過許多醫師、做過推拿針灸,卻總是反覆發作?小心長時間滑手機、久坐打電腦、翹腳坐姿等「NG姿勢」,正在悄悄「謀殺」你的脊椎!
欣悅中醫診所中醫師賴俊宏提醒,真正的元凶,往往不是老化或勞損,而是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NG姿勢」!中醫強調「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若姿勢不良導致氣血受阻,便容易出現痠、麻、脹、痛等不適。
中醫師賴俊宏指出,低頭滑手機、久坐駝背、翹腳盤腿、側躺看手機或枕頭高度不當,這些看似習慣的小動作,卻是身體痠痛的幕後黑手。
長期低頭會讓肝氣鬱結、經絡受阻,造成肩頸僵硬、手臂麻木;久坐駝背傷脾,使氣血不足、筋骨失養,進而引發慢性背痛或腰肌勞損;長期翹腳則導致骨盆歪斜、下肢氣血不通,容易出現坐骨神經痛、腿麻沉重等問題。
長期側躺看手機
影響頸椎曲線
許多人習慣側躺滑手機或趴睡,長期下來會影響頸椎曲線,甚至造成頭暈、視力疲勞與睡眠品質下降。枕頭太高或太低,也會壓迫頸部經絡,使血液循環不良,出現落枕與肩頸痠痛。
針對姿勢性痠痛,中醫講求「治本」與「調氣血」。賴俊宏表示,臨床常從三大方向著手:第一,疏通經絡、活血止痛。透過針灸、拔罐、刮痧等方式,刺激肩井、風池、腰俞等常見痠痛穴位,幫助氣血流通、放鬆肌肉。這類治療能改善氣滯血瘀狀態,減輕疼痛與緊繃。
第二,補氣血、養筋骨。若體質偏虛,容易疲倦或痠痛久治不癒,建議搭配杜仲、當歸、川芎、黃耆等中藥,強化筋骨、滋養氣血,使身體更有修復力。第三,穴位保健,自我調理。
賴俊宏建議民眾,可在日常中自行按壓穴位:肩頸痠可壓肩井、風池;腰痛可熱敷腎俞、腰陽關;腿麻可刺激足三里、陽陵泉,皆有助氣血循環、緩解不適。
太極、核心運動
強化肌肉支撐力
「痠痛預防,其實藏在生活細節裡。」賴俊宏強調,改變姿勢與作息,才是避免痠痛復發的根本之道:
一、姿勢要對,身體才不累。坐著時應挺胸收腹、雙腳平放,避免翹腳;電腦螢幕與眼睛保持平行,減少低頭時間。可選用人體工學椅與支撐性佳的靠背,減輕脊椎壓力。
二、動一動,別當久坐族。長時間靜止會讓氣血滯留,建議每隔三十至四十分鐘起身活動、伸展四肢。平時可從事太極、瑜伽或核心運動,強化肌肉支撐力,預防筋骨勞損。
三、睡得好,也要睡得對。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讓頸椎保持自然弧度;避免趴睡與側躺滑手機,改為平躺入睡,有助放鬆脊椎與神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