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關心心理健康,但增益性建議反而可能造成壓力,不妨試試減法思考。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10月10日是國際心理健康日,董氏基金會提醒,現代人關心心理健康時,常傾向提供「多做些什麼」的增益性建議(additive advice),但這類「行動堆疊」若成為永無止境的待辦清單,反而可能造成心理壓力。
根據研究,整合8項實驗並分析數百名參與者與社群貼文內容,結果顯示多數人傾向提出「增加新行動」而非「減少有害行為」的建議。
當建議對象是朋友時,較能出現「少做」的思維,但對自己則多半要求再加任務。研究甚至發現,人工智慧在回應心理健康建議時也呈現同樣偏誤,顯示AI可能「放大」人們的「增益性思考」。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指出,這種傾向反映出許多人對自己要求過高、缺乏自我慈悲。她提醒,應在建議中兼顧「增益」與「減損」的平衡,維護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建議,AI或外界提供的建議並非全然適合每個人,民眾應依身心狀況,再做主觀評估。若出現疲倦、易怒、焦慮等情形,且持續兩周以上,就應減少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