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月鳳
那年過年,有朋友送來一盆盛開的蘭花,我順手送他一盒剛出爐的素油飯,他回家與夫人享用後讚為「人間美味」。得到盛意回饋自然愈做愈起勁,於是常備一些自製小點心,以備不時之需,成為我的日常。
以前的社會風氣,人情味濃厚,逢年過節總會去各自的小主管家拜年,或三、五好友同事,相約往附近廟宇走走,名為「走春」,生活單純也常與職場工作相結合。
我任職的學校,有位主任年齡長我們兩輪多,我們稱他「老師」,來自浙江金華,他家在年初一總會做一大鍋的茶葉蛋,讓來客吃上幾顆,稱為:「捧元寶」。我與外子經常是吃一顆帶幾顆,回家後看到那蛋殼上均勻的裂痕,非常入味有茶香的褐色蛋,再想像他年三十晚上,奉師母命用鋼筷宛如對木魚敲打的模樣,他說:「雖然手痠,但是唯有那一刻,覺得有節慶味,有在過年。」於是年復一年,我們也樂得參與其中,接受分享,以解其鄉愁。
小時吃慣了大鍋菜,總是一條絲瓜一餐,一條大冬瓜三種煮法,連吃三天,一個南瓜一鍋香飯的趕得全家溫飽。後來成家與婆婆同住,也習慣大碗大盤的煮菜方式,那時偶有大姑、小姑來,就得煮好一桌菜相待。
哪像現在,人少,樣式多,強調新鮮,營養均衡,講究色香味。一個高麗菜要分五、六次烹煮,山藥、芋頭,都要切塊分批、分袋冷凍,但是我串習已久,總還是大器出手,一次乾煸半包香菇,海帶、豆干等滷味更是多樣豐富,或是潛意識中害怕家人有所欠缺,總是習慣備菜備糧。
那年過年,有朋友送來一盆盛開的蘭花,我順手送他一盒剛出爐的素油飯,他回家與夫人享用後讚為「人間美味」。得到盛意回饋自然愈做愈起勁,於是常備一些自製小點心,以備不時之需,成為我的日常。
滷豆乾是我的強項,我講究來源是非基因改造的豆腐乾,雖然遠從苑裡宅配,還是樂此不疲。所使用的食譜講究次第,是經年累月研發的心得。後來我又從朋友那兒學會了吐司捲,我用鋁箔把吐司與海苔包裹素肉鬆、四季豆、胡蘿蔔、沙拉及素培根,斜切變成很可口的小點心。
在禮尚往來的社會,退休後依然能被重視關懷,是一種禮遇,對於朋友送我自產的農作我至心歡喜悅納,隨順人情收受。朋友知道我愛筍如癡,如綠竹筍、桂竹筍,既有高纖爽脆的口感,更讓新夏的菜色硬多了一股山林的鬱秀之氣。她細心的剝殼、煮熟、分裝多袋,我說等我隔日會將桂竹筍以嫩薑、豆腐乳炒熟後,再分批與朋友分享。後來我回以自製佳餚,看她喝著咖啡,手中剝著鋁箔,欣賞著吐司捲說:「喔!好吃,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這是我期待已久的畫面!」
我常想,就是這種「心中常念他人需」的情懷,才使得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宜居的地區之一。回禮!回禮!回之以禮,回之以理,也是回到你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