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館】 明代的潘季馴(上)

文/陳韋哲  |2025.06.06
315觀看次
字級
圖/Ming

文/陳韋哲 

你碰過淹水的狀況嗎?早期台灣有些地方往往一下雨就淹大水。早年在大台北地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水患地帶,就是位於基隆河流域的汐止,每年只要碰到颱風,甚至只是夏季的豪雨,就經常傳出淹水的消息。但是在2005年員山子分洪道完工啟用以後,淹水的問題明顯改善,汐止也因此成為了台北都會區相當宜居的衛星市鎮。

像這樣透過整治溪流來改善民眾生活的舉措,在古代也有許多類似的案例,本篇文章要介紹的潘季馴,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古代,黃河的水患一直困擾著歷朝歷代的執政當局,它不只含沙量大,還經常改換河道,過往許多嘗試用築堤圍堵的方式來阻止黃河水患的努力,往往都是換來潰堤的結果,以及數以萬計人民的死傷。

潘季馴年輕時跟許多明代的讀書人一樣,透過科舉考試,一路取得在地方執政當官的機會。但跟一般只想爭權牟利的官員不同,他在廣東巡按任內推行了「均平里甲法」,避免官員富商的逃漏稅,也改善了老百姓們賦稅勞役不公平的問題。

嘉靖44年(1565),由於潘季馴在地方上施政的績效優良、頗具聲望,因此就被朝廷派去治理黃河。當時黃河的問題,在於流經黃土高原後河水中夾帶的大量泥沙,在進入平原地段後就成了衝垮堤防的巨獸。歷朝歷代治水的官員,只想著加高堤防,結果導致堤防愈蓋愈高,堤防內黃河水道裡的泥沙也愈積愈高,只要一個不小心超過堤防所能承受的臨界點,潰堤後的災情就是讓人不忍卒睹的悲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