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陳韋哲
羅貫中,又名羅本,父親是一位商人。他從小跟著父親四處經商,卻對做生意等商業行為不感興趣,在學成以後,便選擇到元朝末年的大軍閥張士誠的麾下效力。
後來,張士誠被權力欲望沖昏了頭,元朝還沒推翻,就急著自立為王,羅貫中屢諫不成,就此離職返鄉,不再過問政治。在這些日子裡,羅貫中還經歷了父親過世和母親改嫁的雙重打擊,讓他慢慢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
不久之後,羅貫中認識了《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施耐庵那種以寫書勸世為志業的使命感,似乎也就此改變了羅貫中的命運。他開始拜施耐庵為師,並跟在施耐庵的身邊,替他抄寫文稿。在這段期間,羅貫中開始了他《三國演義》的整理與創作。
這些歷來所流傳的「三國故事」雖然就在那邊,但各故事的情節設計良莠不齊,每個版本中的角色設定往往並不一致。而羅貫中就這樣透過他的生花妙筆,把這些民間說書的素材串聯在一起,並且讓每個角色性格鮮明地呈現在他安排的每個故事情節當中。
由於《三國演義》在後世流傳以及民間影響上的大成功,就有好事者把羅貫中跟施耐庵相處、學習,並且幫忙整理《水滸傳》文稿的這段經歷,浪漫地想像成施耐庵其實只是羅貫中的筆名,而《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大奇書實際上都是出自羅貫中之手。你覺得呢?你喜歡這樣的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