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說好故事】亡羊補牢 下

文/陳韋哲 |2025.10.16
35觀看次
字級
圖/茶茶

文/陳韋哲

大家是否有過因為貪玩或偷懶,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工作來不及完成的狀況呢?事情發生的當下,一定有人會覺得「慘了」、「要完蛋了」,但就像孟子「攘雞」寓言和莊辛的隱喻中所說的,首先必須要先停止那些導致我們產生悲慘結局的行為,接著再「亡羊補牢」,努力進行補救。那次不理想的成績或未能完成的工作,就像已經走失的羊隻,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挫敗的事實,但及時停損後的我們,才能夠在將來的考試和工作中繼續努力求表現。

但如果有人不懂得及時停損,而不斷讓這樣不好的事情持續發生會怎麼樣呢?清代有一個文學家劉蓉,他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期,發現書房裡有一小塊凹陷的窪地。剛開始走到這個地方時,都會覺得腳絆了一下,很不舒服,可是奇怪的是,時間一久,他居然就習慣了。

有一天,劉蓉的爸爸看到他書房裡的這個窪地,就請人把它填平了。沒想到,這填平的地方反倒讓劉蓉不習慣了,每次走到這裡,腳就會像是踢到東西一樣,讓他非常不自在。但是這樣的不自在並沒有持續太久,他也就慢慢習慣了房間裡平整的地面了。

劉蓉的故事告訴我們,「習慣」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如果我們做錯事或是失敗的時候,有養成及時停止NG的作為,並且「亡羊補牢」地進行事後補救的習慣,我們就能夠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地修正前行。

但如果我們在每次遭遇到挫折時,都沒有停止我們的錯誤行為,反而習慣不斷給自己找藉口,從「每天偷一隻雞改成每個月偷一隻雞」,而不是根本上地去意識到真正導致我們失敗或挫折的原因,那就只會不斷重蹈覆轍,慢慢地就會習慣這個失敗經驗跟挫折感,進而導致我們對於努力跟進取行為的否定。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的名稱叫作「習得無助」,就是當你發現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徒勞無功時,間接地就會導致你想要躺平,並且產生「我就是爛」、「我不想努力了」這類消極的念頭。

但努力真的沒有用嗎?當然不是。我們需要的是先停止那些不對的行為,然後再去做事後的補救,並且承擔已經犯錯的結果。接著把這樣的危機處理機制變成習慣,慢慢鍛鍊自己的韌性與能力,就能夠在各種考試與人生課題中淬鍊出更好的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