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茶茶
文/陳韋哲
大家是否有過因為貪玩或偷懶,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工作來不及完成的狀況呢?事情發生的當下,一定有人會覺得「慘了」、「要完蛋了」,但就像孟子「攘雞」寓言和莊辛的隱喻中所說的,首先必須要先停止那些導致我們產生悲慘結局的行為,接著再「亡羊補牢」,努力進行補救。那次不理想的成績或未能完成的工作,就像已經走失的羊隻,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挫敗的事實,但及時停損後的我們,才能夠在將來的考試和工作中繼續努力求表現。
但如果有人不懂得及時停損,而不斷讓這樣不好的事情持續發生會怎麼樣呢?清代有一個文學家劉蓉,他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期,發現書房裡有一小塊凹陷的窪地。剛開始走到這個地方時,都會覺得腳絆了一下,很不舒服,可是奇怪的是,時間一久,他居然就習慣了。
有一天,劉蓉的爸爸看到他書房裡的這個窪地,就請人把它填平了。沒想到,這填平的地方反倒讓劉蓉不習慣了,每次走到這裡,腳就會像是踢到東西一樣,讓他非常不自在。但是這樣的不自在並沒有持續太久,他也就慢慢習慣了房間裡平整的地面了。
劉蓉的故事告訴我們,「習慣」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如果我們做錯事或是失敗的時候,有養成及時停止NG的作為,並且「亡羊補牢」地進行事後補救的習慣,我們就能夠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地修正前行。
但如果我們在每次遭遇到挫折時,都沒有停止我們的錯誤行為,反而習慣不斷給自己找藉口,從「每天偷一隻雞改成每個月偷一隻雞」,而不是根本上地去意識到真正導致我們失敗或挫折的原因,那就只會不斷重蹈覆轍,慢慢地就會習慣這個失敗經驗跟挫折感,進而導致我們對於努力跟進取行為的否定。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的名稱叫作「習得無助」,就是當你發現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徒勞無功時,間接地就會導致你想要躺平,並且產生「我就是爛」、「我不想努力了」這類消極的念頭。
但努力真的沒有用嗎?當然不是。我們需要的是先停止那些不對的行為,然後再去做事後的補救,並且承擔已經犯錯的結果。接著把這樣的危機處理機制變成習慣,慢慢鍛鍊自己的韌性與能力,就能夠在各種考試與人生課題中淬鍊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