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美綺
兒子跟我抱怨最近學校的事情好多,還有一堆要開的會,好忙喔!我可能聲量比平常稍微大了一點地回應:「不要抱怨了啦!要做的事情去做就對了,抱怨只會強化你不開心的情緒而已。」
我的回應讓兒子更委屈了。他說:「這時候我需要的是支持,你還兇我。」我回說:「我……沒有兇你啊!我知道你在跟媽媽撒嬌,而我也只是說一個自己領悟的道理而已。」隨後我要兒子坐到身邊,把他抱在懷裡,讓他再抱怨一下心裡的委屈。
他告訴我,只有回家才能任性做自己,不用掩飾情緒。我很開心,因為我知道是這份安心,讓孩子可以耍耍脾氣。我的小男孩已經成年了,我很高興,他這樣跟我傳達心情;我很欣慰,因為他清楚地認知自己的情緒。
反觀自己,是受了多少委屈之後,才開始學習看見自己的情緒?是透過多少次的反覆練習,才開始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半輩子可能都活得太壓抑,跌到谷底之後才學著認識自己。
如果能夠早點學會不帶批判的表達情緒,幸福是不是就可以提早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