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黃美綺
看到花市的蘭花開得正美又便宜,買回家裡欣賞似乎是個不錯的決定。蘭花的花期長,花開得美麗,心情也會隨之美好。看著努力綻放的她應該容易渴吧!所以我勤勞的澆水,希望延長花開的週期。不過,事後證明我給得太多,蘭花在我過多的關愛下淹死了。
一盆盆的多肉,可愛的模樣也曾讓我動心帶回家。因為有之前蘭花被淹死的經驗,所以,我不再那麼勤勞的澆水,偶爾想到才澆一點水,看著帶回家才沒多久就把葉子養得肥大,自以為養得好,所以葉子長得好。但是沒隔幾天,可愛的多肉居然呈現奄奄一息的模樣,原來那肥大的葉子是死前的掙扎,又一株植物在我不適當的關愛下淹死了。
到底澆多少水才是剛剛好?原來每種植物都有其獨特性,同樣的澆水週期,大岩桐可以長得很好,可是蘭花卻死了;同樣的澆水週期,仙人掌可以長得愈來愈挺拔,可是多肉卻淹死了。因為沒有經驗,無法理解不同植物有著不同的特性,所以無辜的害死了幾盆盆栽。雖然植物不會哀號,但死在沒有給予「剛剛好」的我之手,還是讓我覺得難過。
反觀外面的野花野草,沒有定量的水,生存全靠天降的雨水,但每年春暖花開時也從不會缺席,他們沒有所謂的剛剛好,但會努力的去適應外在的環境跟天氣,最後反而最無敵。
教養孩子的路上呢?能像野花野草般不聞不問嗎?不花心思教育,孩子可以自立自強嗎?我們希望孩子,盡早站穩腳步來適應這個多變遷的時代;我們想教孩子,避開我們以前走過的冤枉路。然而,什麼才是剛剛好的關心、剛剛好的叮嚀、剛剛好的提醒?沒有人剛剛好教過我們這些當媽的呀!
年紀小、好動的孩子已經開始出汗,可是外面微風,媽媽還是想幫孩子添上衣服,因為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
當孩子開始面對考試,孩子考八十分時,媽媽覺得孩子只要再努力一下下,就可以達到九十分,所以媽媽不厭其煩的要孩子養成好習慣,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時間,要孩子學會適可而止的能力。
媽媽知道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三天兩天,壞習慣卻是三秒鐘就學會了。是不是媽媽說得不夠,所以沒能讓這些話刻在孩子心裡頭?是不是媽媽說得太多,反而讓孩子不以為意?我們都是成為媽之後才開始學著怎樣成為孩子跟自己心裡理想的角色。愛太多就難免會忍不住嘮叨,其實本意都是希望孩子將來過得比我們好。
「剛剛好」這把尺太多變化了,對每個人來說,長度跟深度都不盡相同,隨著年紀,「剛剛好」的濃度也會變得不一樣。所以,孩子啊!你們也要給媽媽剛剛好的回應,這樣媽媽才知道怎麼往剛剛好的路途前進啊!